說起留學,如今看來已經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許多大學與國外名校聯合,實行諸多如“交換生”、“保送”等項目,將國外與國內連接在一起。
如今的中國已經強大,許多科研設備及項目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有些方面可以和美國抗衡,甚至超過美國。
從前的家長不惜重金甚至砸鍋賣鐵也要將孩子送出國外“鍍金”,學成后,無數學子紛紛回國,報效國家。
而有一人,卻背道而馳。
別人家的孩子
今天要說的,便是顏寧。
她出生于1977年的山東章丘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某汽車制造廠的工人。
當時父母的工作地點在萊蕪,幼年時的顏寧便跟著父母在萊蕪生活。
作為車間工人,父母的工作非常繁忙,年紀還小的顏寧也沒有機會接受早期教育。
而這樣一個孩子,卻表現出了極強的學習天賦。
偶爾母親休息時,顏寧便纏著母親給自己讀故事書和報紙,每次一段故事講完,顏寧便能完整地將故事情節復述下來。
看著自己的女兒如此聰明,父母對她的期望也高了起來。
顏寧父母不希望她跟自己一樣,最后只能做一個車間工人,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都知道。所以顏寧父母便有意鍛煉起女兒的天賦。
六歲那年,因為父親的工作調動而隨家人一同搬至北京定居。那時候的中國還處在更替階段,探索著發展國家的新道路。
顏寧的父母身為普通的階層,每天的工作十分繁忙,經常晚歸。
也是因此,顏寧很少被父母束縛,所以也給她帶來一個多姿多彩且快樂的童年。
但饒是如此,顏寧父母對她的教育并沒有松懈。
他們并不像其他父母一般,整天給予孩子壓力,而是不斷灌輸戒驕戒躁、保持謙虛的理念。并且教她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什么時候玩什么時候學習,讓她自己慢慢養成這個習慣。
那個時候沒有如今這么多的輔導班、課外班束縛著學生們的課外生活。家人們也不曾給顏寧一個充滿壓力的學習環境,學生時代的她,是自由的。
也是因為從小與父母的教育有關,顏寧在開始上學時便已經有良好的自律性。
孩子愛玩是天性,顏寧為了讓自己的課余生活里不被作業所困擾,便會花時間在學校把所有功課做完。
一切完畢之后,便背著書包和同院的同齡孩子們一起閑逛玩耍。打撲克、堆沙堡、彈彈珠……
沒有額外學習壓力的顏寧,過著被同齡人羨慕的放學生活。
更令人羨慕的是,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是周圍鄰居家孩子的榜樣。
小女孩還有一個特殊的愛好,那就是聽評書和看書。
父親書房中,列有很大的書柜,里面滿滿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書籍。小時候的顏寧,在家中時便沉浸在書堆里。
因為愛看小說的緣故,顏寧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十分強烈。小學時在書中知道顯微鏡這種器材后,便對這個可以觀察肉眼看不到的器材非常感興趣。
《西游記》中孫悟空可以隨意變化大小,更成了她后來對分子生物感興趣的起點。
求學生涯
高中時,顏寧因為從小看書比較多,打算選擇文科。
但她的父母和老師都向她推薦理科,大家都認為她平時思維縝密,又在生物方面有著天賦,是最適合學理科的。
于是選擇了理科的顏寧,因為多年的學習習慣,成了班里的佼佼者。
1996年高考,自然輕松地考上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名校學府——清華大學,在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習。
大三那年,顏寧的人生軌跡因為饒子和教授而改變。
饒子和教授是國內著名的結構生物學教授,在清華大學有個生物實驗室。
一次,顏寧到了饒子和教授的實驗室,就像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對一切都感到無比好奇。
惜才的饒子和教授發現了顏寧的天賦,便將她選入實驗室重點培養。
顏寧在生物學領域里徜徉著,學到越多的知識就發現外面的世界越大,出國留學的打算便從這里開始。
但是留學需要準備的材料很多,還需要向國外大學遞交申請,學校那么多,究竟選擇哪一所最好?
正因為此事發愁的顏寧,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二個貴人。
如果說饒子和教授是引導她走進人類生命科學的大門,那么施一公教授,則賦予她翱翔科學世界的翅膀。
當時,施一公教授負責普利斯頓大學在中國境內的招生事宜。期間他曾到訪清華,鼓勵清華學子大膽嘗試申請普林斯頓大學,學有所成再回報祖國。
顏寧被此一番話所打動,卻沒有按照正常程序申請,而是直接給施一公教授寫了一封自薦信。
“我認為我各方面能力都達到貴校錄取標準,如果能被錄取,那我就不必再大費周章去申請其他高校了。”
這句話將顏寧的自信和膽量表達出來,施一公教授在看完這封信時,深深地被這個女孩的氣魄所打動。
求才心切的施一公教授決定破例錄取顏寧,于是成績優異的她,在拿到清華大學的學士學位后,順利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成了施一公的門生。
24歲的顏寧,將自己的一切放空,一心投入生物學的學習當中。
通過施一公教授的指導,顏寧開始著手研究“進入腫瘤發生的細胞凋亡的分子調控機制”。
這項研究困難重重,夜以繼日地做實驗、查資料、統計數據,卻一直沒有很大的進展。
后來,顏寧接受采訪時講道:
“我曾經大學有許多的興趣愛好,但是從我跟著施一公老師學習之后,就完完全全被科研所吸引。我享受靈活的工作時間,喜歡自由的選擇研究的課題,更何況,還有‘世界第一發現’這樣的誘惑在等著我。”
年少成名
秉著這樣的信念,顏寧并沒有氣餒,反而更加認真地投入研究中。
皇天不負有心人,顏寧終于取得了試驗的成功,并將實驗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世界知名科學類雜志上,獲得了學術界的認可。
誠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因為顏寧對生物領域的熱愛和十分的著迷,很快,她便如愿以償拿到了博士學位。
2005年,博士畢業的顏寧選擇繼續在普林斯頓大學深造,預備讀博士后。
2006年,顏寧成功做出了第一個膜蛋白結構,此項研究徹底震驚了學術界,此時的她,還不到30歲。
2007年,深造結束的顏寧帶著知識和科研成果歸國,回到自己的母校,擔任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導師,是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2007年10月,顏寧在清華大學組建了實驗室,出于對生物領域的探索心,她一直致力于研究結構生物學中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
2007年到2017年,這十年中,顏寧培養出了7個博士后,這7位學生在生物醫學等領域獨當一面,也是后來顏寧提到便會十分開心的事情。
這十年里,除了培養學生外,顏寧先后在2009年及2012年兩次入選《科學》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
還獲得了例如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青年科學獎;并入選《自然》雜志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影響中國的科技人物獎”等諸多獎項。
這些獎項及提名,都表示著顏寧作為一顆中國生物研究領域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只是許多人都沒有想到,更是不理解,身為國內眾多年輕學者的榜樣,年輕有為的青年科學家,在清華大學任職十年之后,決定辭職,再次去往美國。
她被美國受聘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消息一出,激起了國內科學研究圈的軒然大波。
許許多多不同的聲音此起彼伏,其中不乏有一些顏寧為求私利的罵聲。
當時決定去往美國的時間恰好與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的時間差不多,便有很多人猜測顏寧是因為落榜而離開祖國,也有很多人認為顏寧辜負了國家的期望。
就這樣,原本追捧顏寧的人開始抨擊謾罵,他們認為,國家好不容易培養出的領域人才,如今卻跑去為別的國家效力。這樣的人沒有愛國之心,做再多的研究也是“白眼狼”。
再度回到普林斯頓,是為科學還是私利
俗話說:“三人成虎,眾口鑠金。”
一般這樣的情況下,當事人會不堪于流言,出現各種各樣的困擾。而顏寧卻沒有被影響到,對此她出面解釋:
因為不滿而離開清華大學去普利斯頓的說話實屬子虛烏有,她只是想換個環境,來激發自己更大的潛力,不愿在安逸的環境下蹉跎下去。
離開了舒適圈的顏寧,在學術領域飛速進步著。
在普利斯頓大學擔任講席教授期間,她不僅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并且獲得了杰出科學家獎。
或許在她的人生計劃里,去往普利斯頓大學任教是計劃之內的事,追求夢想的道路始終都是艱難的,但她坦然面對,并且不畏前路。
將自己完全投身于科研的顏寧,或許追求的本就是純粹的科研,不曾為科研之外的事情所牽絆。
這樣全身心投入之下,在美國的她大有作為。
她發表的一篇《低pH依賴的溶酶體膽固醇外向運輸的結構基礎》論文,攻破了困擾生物學家50年之久的世界難題。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從始至終,顏寧依然是中國籍,并兼任清華大學的生物系教授。疫情期間,為西安發聲,卻因為她多年前的選擇,而遭受質疑。
顏寧作為科研界的青年科學家,顏值也不低,可謂是科研女神一樣的存在。
只是這樣的人,遭受的惡意從來沒有消止過。
她在發表論文的過程中被要求強行引用,因為自己受不了而被審稿人刁難,加之她在中美關系不太好的情況下去了美國等等一切都在受到攻擊,甚至受到了某明星粉絲的攻擊。
2019年七月,某明星粉絲去顏寧微博底下多次安利此明星扮演的角色,顏寧并不喜歡這種強行安利的模式,漸漸感到厭煩。
一段時間后,顏寧在自己微博中發表了一條關于熱搜榜的評論,某明星粉絲對號入座。
性格耿直的顏寧被粉絲們圍攻,甚至一度上到熱搜,這樣的事對于一個在學術界頗有造詣的學者來說,除了無奈還有什么?
在疫情發生時,西安形勢嚴峻,顏寧常在微博轉發一些求助信息,想幫助求助者。
但有些網友卻跳出來,將顏寧的做法解讀成“蹭熱度”、“抹黑中國”。陰陽怪氣的話多了,顏寧便不得不出現回應:
如果一個人報假警、發布假信息,會受到法律制裁,對不對?在人家發布求助信息的時候,有人甭管出于什么目的,先跳出來質疑、先為自己的城市辯護——質疑的人不會承擔任何責任,但也許是間接的殺人兇手。
字里行間透著克制的憤怒,但這條信息一經發出,便惹來更多聲音。
“蹭熱度”、“公知”、“境外勢力”這樣的大帽子一頂接一頂地扣過來。但顏寧并沒有因此沉默,而是繼續與網友正面解釋。
她坦言曾幫錯過人,但仍然認為助人的快樂之本,只為了心安。當看到求助者最后真的得到了幫助,她的內心也充滿著欣慰。
只是輿論是非還是如同洪水猛獸,顏寧在這件事后,選擇了暫時離開微博。
除卻這些,網上更有一些例如:為什么不結婚?為什么不回國?等等的八卦盡數涌現,屢屢被貼上“明星學者”的標簽。
面對這些解讀,她依舊保持著科學家的獨立品格和個人的率真風格。
而對于整個中國而言,開放時代的精神基調注定需要一種對仗情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姿態,同樣也要無懼放水養魚的心態。
昔日的出國潮到如今的海歸潮,證明人才洋流不是亙古不變,只要祖國海納百川,魚群自有歸心。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是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潛心育人之后,會催生出更多的“顏寧”。
當前科技競爭的背后就是人才的競爭,面對當前人才的嚴重缺失,我們未來的人才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一定要加強對孩子的啟蒙學習教育。
其實我們泱泱大國,真的不缺有理科天賦的孩子,但我們缺的是“激發孩子理科興趣,培養人才的教育方式”
現在很多人越來越重視英語這一科,都是因為它是主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到了這個外來學科上面,從而忽視了數理化的學習。但是在我國真正建設人才是需要學好數理化的。
從小到大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越來越多的地方高考開始推行“3+1+2模式”,數理化學科將會越來越重要。如現在很多比較好的大學專業,大多數需要數理化的知識。而且從小培養孩子的理科思維,可以拉開和同齡人的差距。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文章末尾為各位家長分享一本好書,都別錯過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話來說:
想要讓孩子學好數學,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數學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來,這就需要父母在輔導孩子數學題的過程中,陪孩子多讀一些數學方面的書籍,玩一些數學游戲。
然而,攀登數學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我也認為數學很枯燥,但一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書,感到很驚訝。你還能像這樣學數學?”
楊振寧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后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能夠認可的數學老師劉薰宇是不會錯的。
劉薰宇又是誰?
劉薰宇與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相比,并不出名,因為他的精力主要在數學教學和中小學教材的編寫中。
劉薰宇一生寫過很多數學方面的書,最有名的便是這三本:
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了,里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級的娃,還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同時把這書拿給孩子看,平時孩子也補習數學,有時候覺得上補習班有點枯燥。可孩子看這本書,卻覺得很有意思,而且還能把他在補習班學到的東西運用過來。
一看就看了個把小時還不覺得累!家長:實在是難得的好書!
對于劉薰宇先生編著的這套經典數學科普圖書,家長們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家長表示“這套叢書總體上有一種循循善誘,由淺入深的感覺,語言特別有說服力”
可以說,熟讀這套書,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就不用擔心了。
這套經典數學叢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們蘊藏起來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欲望,讓學生們愛上學數學,許多家長表示《數學三書》是難得的好書,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