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百年大計,教育先行”,教育一直是國家發(fā)展的重中之重,通過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所以時代變遷,教育制度也在不斷完善之中。
隨著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內卷”也越來越嚴重,學生的身心負擔壓力逐漸加大,因此國家也是進行了很多的教育改革,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尤其是素質教育的地位逐漸提升,從中考將美育和體育納入考試范圍就可見一斑,而教育部最新發(fā)布會又有了大動作,新課標改革又來了,其中很多改革內容將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并預計在9月份正式實施,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都有哪些新變化。
教育部又有大動作,新課標迎來重大改革,預計將在9月份正式實施
所謂新課標改革就是對義務階段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完善,換句話說就是對學生們學的課程進行提升和改變,而此輪新課改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其一,優(yōu)化課程設置,將落實五育并舉的培養(yǎng)要求,并改革藝術課程的設置,1-7年級將在音樂、美術的基礎上再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多方面的內容,8-9年級分項選擇開放。
其實這從美育進入中考就已經可以預見的,藝術培養(yǎng)將在教育中的分量逐漸提高,家長也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進行取舍,注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其二,更加重視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并將此課程提升至小學一年級,并將勞動、信息技術從綜合實踐課程中獨立出來,還明確了學生也要提升基本的計算機編程能力。
如此一來編程相關的課程可能就會進入到蓬勃發(fā)展的時期,這也是為了應對當代科技發(fā)展的需求,讓學生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編程方面的能力,為后續(xù)科技發(fā)展奠定基礎。
其三,將圍繞學生核心素質進行課程安排和內容設計,設置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增強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這也代表著學生需要學會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而不僅僅只會應付考試,這也是改變“應試教育”的一個方法,學生和家長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其四,就是強調了幼小銜接的問題,堅持一年級“零基礎”教學,合理設置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超前教學或者是增加難度系數,將生活化、游戲化、趣味性融入到課程設置當中,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求,盡可能做到“寓教于樂”。
教育的改革是好的,但是依然需要慢慢過渡,家長的顧慮也要重視起來
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就是為了順應學生和社會的發(fā)展需求,所以整體來說是朝著更好的方向轉變,但是凡事都需要有一個過渡期,有不斷完善的過程,家長也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沒有父母是希望孩子整天生活在繁重的學業(yè)壓力之下,但是社會競爭越發(fā)激烈,如果不加倍努力就很難有好的發(fā)展,所以家長心有顧慮也很正常。
很多家長擔憂的是素質教育提升上來,會加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很多學校并不具備相對應的素質課程老師,師資力量依然是擺在眼前的難關,這一點教育部門也應該重視起來。
不過既然制度政策已經開始轉變,那么家長擔憂的問題也會被逐一解決,家長要對教育多一些耐心和信心,積極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當然學生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依靠老師和家長,還需要社會各方的努力。
素質教育是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想要真正落到實處,還需要各方的努力
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對于學生的課程安排要合情合理,不能夠隨意占用學生的素質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師資力量,加強學校教師的師風師德建設,提升教師的整體水平。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家長要從根本上轉變“唯成績論”的模式,不能只看成績而忽略了學生自身,多看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從優(yōu)勢和特長出發(fā)進行針對性地培養(yǎng)。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多給畢業(yè)生一些發(fā)展的機會,要看能力而非學歷或畢業(yè)院校,促進整體就業(yè)的公平性,也是能夠轉變家長和學生的思維模式,從“應試教育”逐步向素質教育轉變。
【筆者寄語】新課標改革意味著“死讀書”的時代過去了,家長要更加關注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yǎng),不能再單憑成績論輸贏了,因此家長和學生都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去進行調整和適應,當然轉變也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共同合作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次新課標改革?歡迎留言分享與討論。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