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退休教師毛佰鈞自制140多瓶油燜筍附信送往上海的事跡受到了關注。談起送自制油燜筍的初衷,毛佰鈞表示自己一直在關注疫情,作為一名老黨員,想為援滬盡一份力,希望上海人民早日戰勝疫情!
談及往事,毛佰鈞出生后不久就到了上海,在上海長大。1962年,17歲的毛佰鈞跟隨父親下鄉支農。父親是老黨員,帶著全家一起回了故鄉奉化溪口鎮界嶺村。之后的60年,除了80年代回過一次母校閘北中學外,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但他的心中始終記掛著這個有著很多成長回憶的地方。
上周,老人的大女兒聽說有寧波企業要送援滬蔬菜,毛佰鈞馬上“響應”。凌晨他就和老伴回到了老家界嶺村,花了3個小時挖筍,又和家人、鄰居一起剝筍、清洗、處理。“從前一天下午烤到第二天下午。”毛佰均的老伴笑著說,“我們都知道這件事,都很支持,就一起參與了!”
1974年,奉化溪口鎮界嶺學校需要教師,找到毛佰鈞。為了能教好學生,毛佰鈞作了很多準備。他購入一臺收音機,苦練普通話,花了半年時間終于做到跟收音機里的播報發音一樣。“任何事情都要下苦功夫,還是對自己嚴格點好!”毛佰鈞說,面對那么多年幼的孩子,他希望自己能用標準的普通話上課。
1985年到1993年,他去了奉化許東聯辦學校,離家大概5里地,那時他就開始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他和另一位老師一起負責全校5、60名學生的教學。他負責4、5年級的語文、數學教學,還有全校的體育課。整天都在忙班級里的事情,幾乎沒有空下來的時間。
1993年后,他在奉化巖頭初中教了8年語文。學校離家20里,周末回家他用自行車載著2個女兒,騎行20里山路回家,并戲稱這是屬于他的“25000里”。
工作日,毛佰鈞就住在學校。他利用晚上的時間備課,琢磨能找到的教參。有一本介紹初一到初三語文學科板書設計的教參帶給他很深的影響。他用心消化每篇課文的板書設計,將整本書的內容化作了薄薄2張紙的精華。“感覺這個時候,自己開始找到(教學的)規律了。”除了板書設計教參,毛佰鈞閱讀每本教參都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因為毛佰鈞教得用心,后面2年學校也把帶初三的重任交給了他。
后來毛佰鈞又到了奉化亭下中學,擔任了學生輔導老師,和100多名住校生一起度過了五六年的時光。
退休后的毛佰鈞日子過得低調而充實。今年77歲的他,每天都要收看1-2小時的新聞,了解最新資訊。身邊的人都說他為人忠厚,勤勞,相當低調。同是退休教師的溪口退教協會負責人王海維說:“毛老師心態很年輕,很有活力!很熱心!”前段時間,毛佰鈞還參加了居住地附近的埠頭修整愛心捐資活動,并參加了一周的義務勞動。(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史望穎 通訊員 烏雯雯)
圖為毛佰鈞老師自制的油燜筍。奉化區教育局供圖
圖為毛佰鈞老師在寫信。奉化區教育局供圖
圖為毛佰鈞老師在寫信。奉化區教育局供圖
作者:史望穎 烏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