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術老師
開·篇·語
大家好,教育君的【好老師】欄目又和大家見面啦~
從本期開始,【好老師】將聚焦各學科教師,展示不同學科的風采,呈現各學科教育的成果~
第一季,關注的是美術教師。
向美而行,踐行五育并舉;啟智潤心,塑造美好心靈。
美育已經融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全過程。孩子們在美的氛圍中成長,在自然之美、文化之美中豐富思想、塑造品格。
在人們的印象中,美術老師都是帶著學生畫畫,但你不知道的是,許多美術老師都身懷絕技,比如有的會做扎染,有的能做竹編,有的會捏瓦貓,還有的能畫氣勢磅礴的墻繪……
這樣的美術老師是課堂上教書育人的好老師,也是生活中創造美的匠者。在一幅幅充滿創意的作品里,在一筆筆的精雕細琢里,凝結著孩子們心中好老師的模樣。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五華區沙朗民族實驗學校美術教師張志輝。
人物名片——
張志輝
五華區沙朗民族實驗學校美術教師,從教20年
曾獲五華區優秀鄉村教師榮譽稱號
2002年,從原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的張志輝回到了母校——五華區沙朗民族實驗學校擔任美術教師。
20年間,張志輝在校園里畫出上千幅具有白族風俗的墻繪,讓這個以白族學生為主的學校更添民族韻味。
墻繪承載白族文化
走進沙朗民族實驗學校,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教學樓、綜合樓等樓道間、外墻上的一幅幅墻繪。
校園里的墻繪以白族風格為主,從花鳥、山水到國學人物,應有盡有。規格也從0.08米乘0.15米的小畫,到14米乘5米的巨幅墻畫不等。
初略一數,墻繪有上千幅之多。更令人驚奇的是,大部分墻繪均出自于張志輝之手。
談及學校的墻繪,還得從10多年前說起。2009年,結合農村標準化學校改造的機遇,沙朗民族實驗學校進行了改擴建工程,共新建兩棟4層宿舍樓、一棟5層教學樓、一棟5層綜合樓。
這讓曾經從事過白族墻繪的張志輝有了一展所長的機會。
畫墻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比在紙上做畫,墻繪需要一次成型,沒有辦法進行修改。因此,每次做畫前,張志輝會在心里默默構思一張圖。
熟能生巧,對于張志輝而言,一幅小畫一般半個小時至1個小時便能繪制完成。但當繪制思齊樓墻外的兩幅14米乘5米的巨幅墻畫時,他卻煞費苦心。
墻繪過于巨大,張志輝使用等比例縮放的方法,先繪制出小幅草稿,再將草稿和教學樓墻面都等分成“九宮格”,對照草稿,一格一格地在墻面上繪制墻畫。
法子算是找到了,可實際操作依然有諸多困難,張志輝需要爬上搭建的架子,在離地面三至五層樓的高度進行繪制。同時,為保證繪畫比例正確,他還得反復爬下爬上仔細觀察。最多的一天,他爬上爬下10個來回。
13點30分,上課的鈴聲還未響起,張志輝已經在架子上繼續繪畫,由于太陽的暴曬,他的手臂、脖子等地方長滿了小紅疹子,但他一直沒有放棄。
歷時二十多天,兩幅巨幅白族墻繪完成了,最后一次爬下爬架,遠遠觀看,張志輝內心很是滿足。在他看來,能為自己的母校沙朗民族實驗學校出一份力,也能把白族的風俗文化通過墻繪傳承給學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從墻面到紙間的情懷
任教20年,張志輝漸漸把在墻上繪畫轉移到在紙上畫水彩畫,繼續用自己的方式教導學生。
靠近日落的地方,顏色要暖一些,可以使用黃色顏料;離太陽遠的地方,則要用冷色調……11點20分,美術教室里,張志輝正把水彩畫的知識傳承給學生。
“這里的顏色要調輕一些,可以用筆沾些水,再畫一畫。”在張志輝的細心指導下,許多連水彩顏料和畫筆都沒有學生喜愛上了美術。
自2020年起,云南中考美術總分提升至20分,考核內容由素質測評、統一考試、展示活動三部分組成。其中的素質測評更是新增的過程性考核,孩子們的美術教育不再是“臨時抱佛腳”,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熏陶過程。美術總分提升了,考核方式變嚴了,張志輝的日常教學任務也變重了。
作為學校里的美術教師,張志輝要負責六至八年級共18個班的美術課教學。這也就意味著,他每天要上3至4節課。
為更好輔導學生,課堂外的張志輝時常在流連在鄉村和山野田地之間收集素材。每次他都會把畫好的水彩畫帶回學校里,供學生參考。
張志輝認為,現在大家都用智能手機,拍照記錄很方便,可很少會把照片翻出來反復看。畫畫就不一樣,每次我把畫好的水彩畫拿出來來回翻看,心里都很愉悅。他相信學生也會這樣,能從水彩畫里獲得知識與快樂。
如今,五華區沙朗民族實驗學校又新增了一座牌坊,張志輝依然在教學工作之余,為學校進行白族墻畫繪制。他一直有一個愿望,希望教導的學生也能學成歸來,繼續為學校、學生服務。
張志輝作品
END
記者丨楊世玥、蔡曉磊、張婉玥(實習)
攝影丨蔡曉磊
編輯丨余蘇晏
審核丨楊世玥
昆明教育新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