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足不出戶,方寸陽臺如何孕育生機?4月17日,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創新耕讀勞動教育新方式,開展了新學期第一堂“陽臺菜園”耕讀勞動教育課程!學院整合學科資源與專業教師力量,在嚴守防疫規定的前提下將耕讀勞動教育課程開進宿舍,讓同學們體會陽臺種植的樂趣,這也成為疫情期間學生放松身心、調節情緒的新舉措。
種植新手栽種養護,打造多樣陽臺菜園
農業與生物學院教師周元飛為同學們帶來了陽臺種植的在線理論課程。為什么要發展陽臺菜園?哪些蔬菜適合陽臺種植?不同植物喜歡的水肥氣光溫條件各異,都有哪些種植要點?怎樣充分利用宿舍內現有的資源,如泡沫箱、飲料瓶、打包餐盒等制作土壤栽培、水培的裝置?周元飛結合自己在疫情期間進行陽臺種植的操作實例,為同學們解答上述問題。
課程開始前,學院在組織志愿者做好集中消殺后,將提前準備的花盆、基質、肥料,西瓜、番茄種苗以及芝麻菜、生菜種子等運送到參與課程的學生宿舍樓下。對于完全不懂園藝的“小白”來說,葉菜類相對容易上手,西瓜最具有挑戰性,但也是同學們最充滿期待的品種,小番茄因其酸甜可口及產量可觀,搶占了熱門第一。理論教學后,學生們開始了動手實踐。大家因地制宜,利用有限資源,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與實踐動手能力,構建自己獨特的陽臺菜園。填土裝盆、埋種覆土、澆水施肥、容器改造、配置營養液、水培作物……在老師的技術指導下,大家細心種下一個個小生命,呵護秧苗生長,體會生命韻動,創新生活方式。
在種植、養護、豐收的整個過程中,學院老師與研究生助教都將持續進行線上答疑與跟蹤指導,同學們還將定期打卡分享自己的養護心得成果。疫情期間緊張的物資供應,讓同學們更加體會到一蔬一果的來之不易。陽臺上的菜園,未必能達到大田產出的良好賣相,但當大家每天照看花盆里生命的生長,也將感受到心中的陽光,品嘗到收獲的喜悅。
“陽臺菜園”是疫情背景下的勞動形式創新,也是本年度農業與生物學院耕讀勞動教育體系的拓展課程。未來,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還將開展陽臺多肉植物、水培植物種植系列耕讀勞動教育課程,讓更多的同學體驗掌握陽臺種植的技能與樂趣。
園藝大咖齊備課,重喚責任田生機
陽臺菜園精彩紛呈,大田勞動教育也已在疫情之下做好準備。2022年年初農生學院就進行了校內耕讀勞動教育規劃,邀請各學科專業教師擔任勞動教育指導教師。四月份原本是預定的基地種苗定植時間,受疫情影響校外培育的幼苗無法進校。為了不耽誤農時,在學院黨委書記侯士兵老師帶領下,留校教師紛紛出謀劃策,貢獻課題組前期培育的科研用苗。除了將幼苗直接送到學生宿舍進行小范圍種植外,這些園藝大咖們還主動參與了勞動教育基地的定植,為大一學生耕讀勞動教育的后續開展做好準備。
植科系PI教師尹若賀在年初就申請擔任番茄項目勞動教育指導教師,他協調了陳火英、武國章、張春麗等多位老師校內培育的番茄苗,并和留校教師、博士后一同在學院勞動教育基地進行定植。尹若賀介紹,農時不等人,雖然當前無法開展線下勞動教育工作,但老師們可以先幫同學將番茄苗種下,待上海戰勝疫情,校園恢復正常秩序后,繼續帶領同學們開展后續的剪枝、吊蔓、除草等相關工作。此次定植的番茄苗,來自多個不同的課題組,老師們也細心地做了標識,同學們未來可以觀察、體驗、品味不同品種番茄的性狀、口味區別。
《蔬菜學》任課教師、研究員牛慶良為勞動教育基地提供了優質蔬菜種子,并在前期進行了播種。目前第一批雞毛菜已經出芽,未來牛慶良還將指導勞動教育基地蔬菜種植。去年栽種的西瓜在軍訓時成熟,給炎炎夏日帶來一絲清涼,成為同學們難忘的回憶。為了能延續這份甘甜,學院思政教師上陣,栽下滿棚瓜苗,期待與同學們在今年夏天共同收獲品嘗。
疫情背景下,農業的重要性再次凸顯。耕讀勞動教育作為學生親近自然,傳承和學習農耕文化,了解農作物的生長過程,體驗勞動的艱辛與樂趣的重要舉措,是五育并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對于在疫情期間培養學生生活技能與積極心態的作用也愈顯重要。
春耕正當時,勞動最光榮。上海交大將繼續創新疫情期間耕讀勞動教育新形式,強化耕讀勞動教育實效,提供多樣機會提升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疫情阻擋了同學們
出門親近春天的腳步
卻無法阻擋大家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創新疫情期間教育新形式
將耕讀勞動教育課程開進宿舍
打造屬于自己的
“陽臺菜園”!
作者:鄭浩、呂俊瑤、高璐
編輯:王鑫偉
責任編輯: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