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家長越來越忙,只能將子女送到學校“住校”。一方面省心,可以省去很多接送孩子上學的時間;另一方面,孩子住在學校封閉式管理,安全問題也不用操心了,等于“衣食住行”都交給了學校和老師。
不過,相比于“走讀”,住校也有很多隱患。
1、住校可能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最好的寄宿學校也不能代替母親”。因為孩子在成長期間,父母的教育是最重要的。
央視著名記者、主持人白巖松在參加訪談節目時更是直言:“就是再難也不會將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住校。”
突然把孩子送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里,還要跟性格不同的同學一起住宿,在相處中很容易產生矛盾,從而造成很多心理問題。
著名女演員金晨就有這樣的經歷,她坦言住校時遭到同學孤立,甚至產生了抑郁。直到后來母親終于發覺了她的異常情況,于是寧愿放下自己的工作到金晨的學校旁邊“租房陪讀”。
2、走讀生比住校生成績好
據某城市一所普通高中的不完全數據統計,考到500分以上的考生60人,其中45人是走讀生,15人是住宿生,這15人中還有多個人是開始住宿,到高三后在學校附近租房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一方面,住校生必須服從學校的嚴格管理,反而會在心理上造成更大的壓力。而走讀的學生每天可以回家和家人相處,心理更加放松,有些家長甚至能輔導子女功課。
另一方面,在飲食健康方面,父母更知道子女的需求,有利于身體健康成長。
3、住校可能導致親子關系疏遠
住校后,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更少了。
走讀時,他只是家長的晚上,住校后,家長可能只是孩子的周末,上大學去了外地,家長可能只是子女的寒暑假,未來他大學畢業工作之后,子女將只是家長的春節而已。
所以,住校會導致家長和子女關系疏遠,要知道,子女的成長不能只靠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也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如何讓孩子“走讀”?
當然,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住校”也是很多原因造成的,比如距離遠,比如沒有時間。
想要孩子走讀,又要讀心儀的學校,就只能住在學校附近。不過,隨著“民轉公”和“民辦學校不能掐尖跨區招生”等一系列新政出臺后,根據公立學校“劃片招生、就近入學”的政策,只有把家安在學校附近,才有可能納入學校的招生范圍內。
難怪,昆明的新盤翠湖一品剛面世就引起了學齡家長們的關注。該盤位于一二一大街片區,被稱為昆明的“海淀區”。出門步行10分鐘內就能到達云師大幼兒園、云師大附小、云大附小、昆一中、云大附中本部和云師大實驗中學在內的全省頂流的中小學,堪稱“昆明最頂流教育盤”。住在該盤,屆時房戶一致,被劃區就讀、就近入學的幾率就要比其他小區高。屆時,就能讓子女“鄰”距離上學,這樣不僅孩子舒心,家長也放心。
所以,你會讓孩子走讀還是住校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