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教材鄉土情,鄉土文化我傳承。“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平利縣長安鎮中心小學依托當地“硒茶小鎮”豐富的地方資源優勢,開拓個性化課后服務向“鄉土鄉情”延伸,增進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升華家國情懷。
“古跡斑斑的關埡城墻,飛檐翹角的洪家大院,山險林密的西岱頂……”每周三下午課后延時服務時間,老師們都會為“尋根行動”小組的孩子們介紹家鄉的悠久歷史、獨特的自然景觀、珍貴的名優特產等,組織學生走進茶鄉,感受茶鄉魅力。活動中,老師們講得頭頭是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或繪一幅畫,或寫一段文字,同學們用實際行動為家鄉點贊。
鳳凰三點頭,茶倒七分滿……每周三下午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四年級的孩子們都會準時參加茶藝培訓課。與此同時,在創意坊教室里,美術老師正在教孩子們用茶葉創作標本畫。音樂教室里,師生一起唱茶歌,跳茶舞。閱覽室內,孩子們讀茶詩,賞茶聯。此外,學校還組織孩子們走進茶園,修剪茶枝、除草、采茶等勞動實踐活動,孩子們樂在其中,收獲滿滿,領略茶韻茶趣。
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家鄉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家鄉的建設成就、發展變化都是愛國主義最生動的教材。為搭建展示茶鄉的平臺,抒發學子情懷,學校在創辦的《羽峰》校刊中相繼推出了“茶鄉漫步”、“嫩芽初露”、“山泉煮茶”等欄目,專題刊登孩子們創作的茶詩、茶聯、茶畫。在學校舉辦的“茶文化節”上,孩子們唱茶歌、跳茶舞,進行茶文化知識搶答,通過寫一寫、畫一畫、答一答抒發學子情懷,增強做為“茶鄉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悠悠鄉土蘊童心,諄諄鄉情伴成長。長安鎮中心小學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讓“雙減”更有“鄉土味”,讓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中,內化吸收,藉此成長,受益終生。
【來源:安康市教育體育局_新聞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