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號文字雖是隨手記,單歡迎感興趣的轉發,但拜托署名病交代出處,如果能將錯別字病句改了,不勝感激?!敖袢疹^條”上的一個“教育智慧結晶”號小編實在勤奮,我每天公號5點多發的文,它們6點多就抄去發了,也很用心,不僅去掉了我的姓名及公號名,還將我PPT上的loge剪得干干凈凈?!敖袢疹^條”投訴程序有點麻煩,電話推來推去,折騰半天,好不容易給了個投訴郵箱,行郵箱那里得到網上投訴鏈接……不過在接到投訴后處理的速度杠杠的,立馬刪除了,點贊一下。
【異史氏曰】好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把教材內容轉化為學生學的內容,或者說轉化為課堂上教的內容。所以教學設計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充分吃透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這就是過去一直強調的三個“吃透”。今天的普遍問題是因為教輔資料的泛濫,以及隨著現代教育技術裝備配置的課程資源包的普遍使用導致了大量的教師將這些直接拿來就用,很少去有人愿意花時間去研究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老師能否很好理解教材所隱藏的知識,而不是直接搬運教材的內容,至少有個搬什么、怎么搬的問題,教材不過是一種主要的課程資源。如果教師都沒有很好的消化教材的內容,又如何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所學的內容。理解了這一點才可能很好地理解史密斯和雷根在所說的“教學設計是從學習原理和教學原理轉化而來的,即教學設計是學習與教學原理的具體運用?!币约暗峡撕蛣P瑞的《系統化教學設計》中所說的“教學設計過程本身可以視為一個系統。系統的目的是引發和促進教學。這一系統中的成分包括受教育者、教師、教學材料及學習環境”,進而“用系統方法描述教學、分析、設計、開發、評價和修改的全過程”——系統轉化的過程——重點是如何設定教學目標,確定教什么(課程內容)和選擇怎么教(教學組織、教學模式、教學媒體等)。
另一方面轉化策略的重點在如何激發、指導、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將所學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技能并能自覺地運用所學去解決具體的問題。這背后就則有賴于教師的教學智慧,也可以理解通常所說的教學機智。還是要有清醒的教學生學的意識,要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景采取合適的策略與方法,更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他們搭建合適的支架。這恐怕才是“轉化”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