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學生火了
最近,杭州某中學初一學生張裕周火了,因為他“挑”出了教材的一處錯誤。
在初一的《人文地理》教材里,把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地區,全部標注成了“西班牙語”國家。
在剛學到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張同學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妥(其實我也覺得,印象中難道拉美不是巴西葡萄牙語、其余地區都是西班牙語嗎?)。
后來他媽媽給他買回了一張世界地圖,他才發現教材里有個“大問題”,他想起了自己曾在《半月談》雜志的國際專欄里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作為拉美唯一的法語國家,海地語言文化的獨特性也使其在該地區相對孤立。”
What?
起了疑心的張同學向媽媽求證,又去找資料,其實也不用那么麻煩,手指一動,就能搜索到了,海地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和克里奧爾語:
于是,在媽媽的鼓勵下,張同學給教材出版社寫了一封郵件:
幾天后,就收到了回復,回復中說,張同學指出的問題是對的,將在下次教材修訂時訂正,這也讓張同學很驚喜:
更讓張同學沒想到的劇情還在后頭,在這個事之后,他被班里同學視為“偶像”,稱他為“干大事的人”。他的班主任更是發現,學生們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向老師提問的明顯多了起來。
不論是教材,還是書,都是人編寫的,是人就可能有錯誤。對于學生來說,不能默認教材所有內容都是對的,而是應該保留自己思考、質疑的能力。
盡信書不如無書
碰巧,前兩天在看給商紂王“翻案”的事。
紂王的形象,歷經近3千年,再由名著《封神演義》刻畫,他殘暴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但實際上他的歷史形象并不是這樣。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他也指的是紂王形象的事。他說,我對于《尚書·武成》這一篇,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頁罷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敵人,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道的人,怎么會血流漂杵呢?
孟子說的,是尚書里記載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
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如果周武王那么仁義,商紂王那么暴虐、荒淫,那牧野之戰應該是一邊倒的局勢,怎么會打到血流漂杵的地步呢?
所以,孟子才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話被后人擴展為盡信書不如無書,不再特指《尚書》,而是泛指所有書本了。
張同學的班主任說,教師的角色不是定義者而是引導者,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時刻激勵和保護學生求異問難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在疑問中求得真知,只有學生敢問,能問,會問,才能成為創新學習的主人。
我有些擔憂的是,絕大多數老師,沒有張同學班主任這樣的覺悟,恐怕照本宣科的更多一些。絕大多數學生,也未必有張同學的質疑精神,即使是他的同學們,也是在這件事之后,才更多地向老師提問題。
不唯書、不唯上、獨立思考,這也是需要我們提醒孩子,并幫孩子保留下來的寶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