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落款為中國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的郵件截圖在網上廣為流傳,引發網友熱議。
郵件內容怒指知網近“千萬級別”的續訂費用和極為“苛刻”的續訂要求,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 中科院)表示,因談判無法達成一致,同方知網技術有限公司已暫停中科院對CNKI數據庫的訪問權限與使用權限。
網傳郵件截圖
據各大媒體報道,中科院文獻信息中心因不堪每年近千萬元的訂購費,不得不停止了中國知網的使用。知網方面對此予以了否認,但諷刺的是,中科院圖書館立刻對此回應做出了“辟謠”。隨著事態不斷升級,網友們對知網所奉行的經營邏輯“知識分享”產生了極大的質疑。
本來是分享的平臺,大家一開始也都愿意讓自己的文章為更多的人所知曉。但為何,后續就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呢?大家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知網這一平臺的商業模式,與空手套白狼有多少相似?
第一,知網以近似于零的成本獲取資源。碩博論文,如果原作者沒有特別注明,知網將默認簽訂上傳協議。
第二,對使用者大幅度提高收費標準,費用一升再升。雖說主要繳費主體為各大科研機構,但是機構的錢也是納稅人一點點積累出來的。
第三,對原創者近乎零分成。原作者創造除了知識的成功,然后交予知網被廣泛下載,所得收益近乎沒有。相反隨著收費標準的提高,原作者甚至需要自掏腰包才能獲取自己的知識勞動成果,何其諷刺。
如此一來,憑借著零成本與知名度的提高,知網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巨無霸,非三言兩語能為之撼動。
其實在此之前,知網已經多次上過微博熱搜。六所高校因無法負擔知網高昂的費用被迫停止合作,19年學霸人設演員翟天臨因為“不知道知網”被人發現學術造假之后,知網名聲一度飛起,多次被罵上熱搜。
而知網的態度也從“虛心認錯,堅決不改”變成了“愛怎么樣怎么樣”的姿態,儼然一副我家大業大,店大欺客的模樣。
平心而論,收費其實并不是知網廣為詬病的原因。其所提供的論文查重,一站式搜索等信息服務,獲得相應的報酬也并無不可。但打著“知識分享”的口號做著“知識壟斷”的生意,就與當初的本意背道而馳了。
知網當初憑借著“知識線上化”的口號,為學術研究和傳播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力量。基于此,大量高校近乎無償的貢獻了自己的家的學術資源等等,可以這么說,是國家和學術界的無私成就了如今的知網。
隨著知網的身軀越來越龐大,知網不僅沒有將社會給予它的善意作為激勵社會發展的催化劑,反而對昔日無私奉獻資源的同胞揮出了鐮刀。我覺得吧,人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有人性,有真善美。烏鴉尚能反哺,何況是人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作為“知識分享”平臺最大的龍頭企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人民認同度,建立自身良好可持續發展是重中之重,知網路走窄了。
大家好,我是喜歡小乖。希望大家多多點贊,感謝大家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