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轉化——對教材的二次開發,背后不僅關乎一個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熟悉程度,更關乎個人的教學理解。前提條件是要把教材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對學科知識再理解,將教材內容放到課程體系中的再理解,其行為包括整體認識、拆解、關聯、延伸、重組、整合、設計、實施。整個過程體現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科學與藝術的統一。關鍵的一步是要挖掘教材中知識點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以及教材編寫者的思維脈絡,搞明白學生對將要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應該有哪些知識儲備及相應的技能,實際上的情況又是如何。
課堂上轉化策略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尤其是要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講述教材上的知識。無論是要用自己的語言還是學生能理解的語言來闡述教材內容的時候,就不僅要調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觀點來解構、定義和陳述它,還要考慮自己的結構、定義和陳述是否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理解力。重要的知識點不僅要用自己的語言陳述,更要要求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即便是接受和理解力比較強的人,學習過程中總會有這樣的情形:直覺上會覺得所學內容——概念或定律很容易理解,可當合上書本離開課堂后想陳述這個內容時,卻很難精準地表達出來。而當在遇到這些重點知識時,嘗試用自己的語言陳述出來告訴別人的時候,便有可能記住甚至理解了這個內容,遇到相關的問題也就很容易地提取它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