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訂費用高達千萬元,中國科學院宣布暫停與知網的14年合作。
學術壟斷
知網是什么東西?
翟天臨“博士”一句發問,曾掀開高校學術不端的遮羞布。
寫過論文的人都知道,知網是每個本科生、研究生都逃不過的文獻檢索、查詢平臺,是國內文獻收錄最豐富、最著名的學術文獻數據庫。
一通介紹下來,你以為知網是知識儲備豐富學術咖?
實際上它是只想割你韭菜的生意人。
針對個人用戶,知網論文的收費標準是5毛一頁,碩博論文則在7.5-9.5元/本不等。
一個本科畢業生,寫一篇論文最少要參考下載10篇文獻,一篇10頁,加起來要花50塊錢。
202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有900萬,單本科生來說,知網一年就能掙4.5個億。
學校不忍心學生花冤枉錢,所以會統一買下部分數據庫。
但架不住知網漲價太高,學校實在買不起了。
連中國科學院都無法忍受千萬元的費用,更別提其他高校了。
2013年,知網對云南大學的報價從40萬漲到70萬
2016年,武漢理工大學服務費6年漲幅20%,宣布暫停使用知網
因漲價離譜,超出圖書館預算限額,連北京大學都發公告要停用知網
胳膊終究拗不過大腿,停用知網最大的受害者還是學校和學生。
高校“停用知網”事件,最終都以高校讓步,恢復使用知網為結局。
知網憑啥這么硬氣?
因為知網壟斷了眾多論文期刊獨家版權和獨家網絡信息傳播權。
知網前身是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掌握著最全面、最強大的知識庫,是我國唯一經國家批準,成立最早的一批學術平臺。
知網簽下的期刊有8000余種,獨家和唯一授權期刊達到2300余種,實現核心期刊獨家占有率90%以上,這是其他學術平臺無法比擬的。
數據顯示,知網2017年度營業收入達到9.7億元,毛利率61.23%,2018年上半年,知網營業收入5億元,毛利率58.83%,一年的營收就能超過10億元。
原本是為了中國學術發展,沒想到屠龍少年終成惡龍,從學術界那里獲取的資源,被知網高價賣給學術人。
高校和期刊想獲取資源,就必須交出作者的授權。
畢業生在提交論文時,也會被校方要求簽訂論文使用授權的說明,把論文授權給知網。
知網不生產論文,只低價甚至免費搬運囤積論文,從而賺得盆滿缽滿。
“無知網不論文”的認知,就很能說明知網的壟斷地位。
天下學子苦知網久矣!
知識付費
知網一邊打著保護知識產權的噱頭收割用戶韭菜,一邊又白嫖著作者。
為何作者們不站出來反抗?
因為知網不僅學術壟斷,還和學術評價掛鉤。
例如高校教師的職稱評比,會參考論文的影響因子,這些數據都要依賴知網。
學者也要吃飯生活,知網拿捏著人家的經濟命脈,自然敢搞店大欺客。
一旦出來反抗起訴,現有作品不僅會被下架,還要擔心未來作品該何去何從。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89歲的退休教授趙德馨,就發現自己 100 多篇的文章,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被知網收錄。
作為創作者沒收到一分錢也就算了,下載自己的文章,還要另外給知網交錢。
于是趙教授開始了漫長的維權之路,最終全部勝訴,累計獲賠70多萬元。
知網敗訴之后,把趙教授的論文全部下架,不再收錄人家的文章了。
這不就是玩不起嗎?
趙教授已經退休,敢于和知網硬碰硬。
那些還在職,還要評職稱的學者教授,誰不得先考慮一下后果?
即使像趙教授這樣維權成功,也要面臨學術霸權,把你的文章全部下架。
美其名曰是知識付費,實際已經在走向知識壟斷。
拋去論文寫作,需要文獻參考這類學術性創作的需要,社會對知識付費的興趣越來越高昂。
愿意對知識花錢投資,體現出人們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正在提升。
但事實上,很多人不是在為自己的智商稅買單,就是陷入知識付費的陷阱。
在知識付費行業監管不完全的情況下,大部分的知識付費就是一種逐利的商業行為。
一門《前沿課·元宇宙6講》的課程賣29.9元,上線10天賣了160萬元。
李國慶在網上以9990 元的價格,賣他的商業計劃書課程,美其名曰教你成為賈躍亭。
當知識和金錢利益掛鉤,免不了會被資本腐蝕。
知網建立初衷是公益性的,為讓學子們獲取知識更加便利,打破學術圍墻,推動教育發展。
如今,公益性的知識平臺變成牟利工具,擁有資源優勢的知網不再以知識傳播為導向,而是利用一家獨大的地位進行資源壟斷、學術霸權。
怎對得起千千萬萬個為學術嘔盡力血的學者?
曾有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上說過:技術讓知識越來越便宜,而壟斷讓價格越來越貴。
知識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不該打著傳播知識、保護知識產權的幌子去牟利。
知識可以付費,但不能壟斷。
倘若所有的學術平臺都以盈利為目的搞知識傳播,寒窗苦讀十幾年的貧家學子,哪里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用物質把知識與公眾隔離,只會造成知識與財富的雙重壟斷。
2017年10月,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將自己的博士論文《膨脹宇宙的屬性》發布到劍橋大學開放獲取數據庫,供公眾自由下載。
不到24小時,論文被下載近6萬次,網站一度崩潰。
霍金為自己的行為給出了解釋:
這不僅是我的研究,而是每一個偉大的、具有探索精神的研究。
對于任何人來說,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應該可以自由不受阻礙地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