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璧山區有用同一人名命名的兩條路:即起于石山路止于泉山路的呂鳳子路,起于呂鳳子路止于黛山大道的呂鳳子支路;不但如此,還在璧山城區中心的大成廣場為呂鳳子先生塑造了雕像。這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值得璧山人民去敬仰緬懷呢?
現帶著敬仰緬懷之情對呂鳳子先生平生簡敘于后:
呂鳳子,名淩,號鳳子,江蘇省丹陽人,幼愛書畫,15歲中秀才子。
清宣統元年(1909)畢業于南京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圖工科。1911年提倡女權,捐獻家產創辦丹陽正則女校,后至長沙、北京、上海等地高校教授國畫。1936年返歸丹陽繼續任正則女校校長。1937年冬,日寇攻陷丹陽,他西遷四川,于1938年在璧山縣城天上宮建正則職業學校蜀校。
1939年呂鳳子先生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畫像,羅斯福甚是欣喜,並贈呂鳳子先生2000美元,呂鳳子先生將受贈2000美金全部用于了擴建校舍,留下佳話。
1940年被教育部聘任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一身二任,操勞成疾。1942年,辭去國立專科藝術學校校長職務。同年6月教育部批準璧山正則蜀校改為正則藝術專科學校,呂鳳子任校長。
呂鳳子十分敬佩教育家黃齊生,并作畫交與黃齊生禮贈延安。璧山縣成渝綿璧公路交匯處建的“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碑文就是呂鳳子手跡。呂在璧山期間作畫多幅,大多饋贈給投資辦學人士,其珍品有《四阿羅漢》、《流亡圖》、《敵機又來了》等。
1946年8月正則藝專遷返丹陽,臨走他把全部校舍捐贈給了璧山縣辦學,對璧山教育事業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他以藝術教育為終身職志,畢生盡卒于美育,執意“有愛和美,才有善和真”。書、畫、篆刻三絕聞名中外。早期作品有《呂鳳子仕女圖》,成熟期代表作有《十六羅漢》,晚年出版《呂鳳子畫集》,著有《中國畫冊研究》,1959年12月在蘇州病逝。
為紀念我國著名書畫家,美術教育家呂鳳子先生,2002年12月12日為弘揚呂鳳子先生之風骨,揚正則之教育精神,經璧山縣人民政府批準將城關中學更名為璧山縣正則中學,此后經縣政府批準先后將城北初中,獅子初中并入正則中學,目前,正則中學校區占地近50畝,擁有教職員工兩百余人,在校就讀學生3000余人,擁有教學班近60個,是璧山區規模最大的初級中學。學校以“鳳雛文化”為主題,秉承“正人生,則志成”的校訓,提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展翅高飛的鳳凰”的辦學目標,形成“文化養正,體藝勵志”的辦學特色。
為弘揚呂鳳子先生在璧山播下的“正人生,則志成"精神,銘記呂鳳子先生為璧山教育事業做出的杰出貢獻,璧山區人民政府特在城區中心大成廣場為呂鳳子先生塑了雕像供后人緬懷瞻仰,同時在璧山職教中心核心地段命名了《呂鳳子路》《呂鳳子支路》,讓璧山人民永遠懷念銘記這位為璧山教育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著名教育家呂鳳子先生,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世世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