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一則消息甚是吸引眼球,北京市朝陽區公布了2022年考試錄用公務員擬錄用名單,其中一名北大的博士生錄用為城管,讓人驚訝不已。除了這名北大的博士外,同時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外交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名校的碩士考上北京街道的城管崗位。
對此,網友表示不理解,有的說“大材小用”浪費人才資源,有的認為職業競爭太卷了,競爭太殘酷。很多人問博士選城管,圖什么?
在此,我想發表一點個人的看法。博士錄用為城管,也不算是多奇怪的事,早前就有“行星學博士報考社區干事”、名校博士到中小學當老師、名校研究生去卷煙廠當工人等等。熟悉的情節,同樣的味道,早已無關是否人才錯配或浪費,而是就業競爭下的觀念轉變與務實選擇。
首先,此城管非彼城管。這位北大博士考上的是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街道的城管崗位,我們抓住兩個關鍵詞,北京市、事業單位即可,考上這個崗位就能得到這個崗位隨之所帶來的北京戶口、編制等一些普通人一輩子都得不來的東西,能在北京扎根,可能還會附帶住房、醫療、教育等各種福利,這時你還會覺得奇怪嗎?要是換成其他地級城市的城管,這才令人奇怪。
其次,鐵飯碗的質量是真的好。上大學、畢業、工作、吃飯,經濟形勢好時,每個人都有飯碗吃飯,大型民企的飯碗說不定還好點,但當經濟形勢不好,尤其是疫情的當下,就能真正看出飯碗的質量了,哪個易碎,哪個捧的扎實。疫情期間有的人封控在家丟了工作,為一日三餐發愁,剛看的消息,北京海淀某互聯網大廠裁員,這位高考660分,北京重點大學畢業,工作幾年,經驗滿滿,說裁就裁,曾經的榮耀一夜之間歸零,沒人在乎你,當你拿著簡歷四處找工作,你還嘲笑那些城管崗位的公務員嗎?
最后,現代的年輕人擇業更加理性。現代的年輕人不像過去60,70年代的人,多少有點理想主義和奉獻精神在里面,現在的年輕人擇業更加務實和理性,更多的是這個崗位能給我帶來什么,我追求什么樣的生活,近年來出現的“996”“變相裁員”、職業內卷等現象,也讓求職者看到了一些崗位高風險、高壓力的一面,尋求一份穩定、更具“性價比”的工作,成為很多年輕人的選擇。
網上有個段子:“宇宙盡頭就是考編”。為編制“擠破頭”,確實是當下不少年輕人的真實寫照,不應該用道德綁架他們,反而應該給他們祝賀和鼓勵,在新的崗位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