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所高校的綜合實力?我想對于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有的網友會偏向于學科評估,有的網友則更傾向于綜合排名。實際上,一所高校是不是高水平大學,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指標來判斷,比如師資力量。
說到師資力量,很多學校會在師資介紹一欄列出重量級教授的人數,比如兩院院士、“杰青”等,這無可厚非,因為重量級教授本來就是學科平臺的“頂梁柱”。其實除了重量級教授之外,還有一項不容忽視的指標,那就是高被引學者的數量。
顧名思義,高被引學者指的是學術論文引用次數比較多的學者。說時遲來時快,愛思唯爾發布了“中國高被引學者” 榜單,各個高校又表現如何呢?
高被引學者榜單出爐,“清浙北”位列前三甲
此次高被引學者遴選,評選的范圍還是非常廣的,覆蓋了10個學科門類的84個學科。在愛思唯爾公布的學者榜單中,共有4701學者入圍,他們都來自哪些學校和科研院所呢?
從入選高被引學者的數量來看,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北京大學又一次不負眾望,占據內地高校前三甲,這三所高校分別有222、184和172位教授入圍,遠遠甩開其他高校;緊隨其后的是“華東五校”成員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南京大學則分列第七位和第九位。
華中科技大學在此次榜單中表現不俗,有101位教授入圍高被引學者榜單,位列內地高校第六位,同城的武漢大學也進入了前十強,位列第十位;另外一所Top10高校是中山大學。
可以看出,排在前列的基本都是一流高校。不過。也有幾所雙非院校表現非常地搶眼,比如深圳大學、協和醫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等,都進入了內地高校前90強。
如何看待高被引學者榜單?
結合高被引學者榜單和其他綜合類排名榜單來看,此次排名還是比較合理的,可以大致地反映出內地高校的綜合實力排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不過筆者認為,高被引學者榜單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
其一,高被引學者受學科規模的影響。雖然高被引學者的人數可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綜合實力,但是學科規模不相當的情況下,是不太好橫向比較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有的學校可能只有1000位教師,而有的學校有8000位,如何對比呢?
其二,高被引學者受學科領域的影響。除了學科規模之外,學科領域也會影響高被引學者的人數。比如,理工類學科發表學術論文的難度要小一些,而社科類則難度大得多。這就意味著,社科類強勢的高校占不到任何的優勢,比如中國人民大學等;
其三,師資力量并不能代表學校的綜合實力。進一步說,師資力量可以代表一所高校的綜合實力嗎?不盡然。因為在評論一所高校的強弱時,我們應該加上限制性條件,比如學科。因為即便是對于同一所高校,不同學科之間也是有著不小的實力差距的。
今日話題
高被引學者榜單新鮮出爐,共有4000多位內地學者入圍,筆者在此統一祝賀各位上榜的學者們!毫無疑問,高被引學者榜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高校的綜合實力排名,但是其中也有不少“瑕疵”。對于此,應該客觀理性地看待!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芝麻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