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名師的成長之路和名校的發展歷程,教研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據了解,有些學校老師不僅不熱衷教研,還認為教師把課上好就行,不用做什么教研,沒有多大作用,甚至覺得做教研是“不務正業”;部分老師做課題、寫論文是被逼的”,僅僅是為了評職稱的需要。有的老師更是毫不掩飾地說:“平時教學工作已夠忙了,還要照顧家庭,我哪有時間再做教研?”還有的老師說:“那些經常搞課題、發表論文的老師,不見得他的教學成績有多好,甚至還不如我呢。”我想,老師們究竟有沒有讀懂什么是教研?有沒有清楚教研的作用,特別是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追問,有助于教師讀懂教研的內涵及魅力,從而有利于提高教師參與教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投入度。
一、何謂教研?
從構成上看,教研是由“教”+“研”組成。在字義上,“教”有教育、教學、教材、教師、教具等之義,“研”有研究、研討、研修、研學、研發等意思。所以,“教研”不是教育研究的簡稱,也不是教學研究或教育教學研究的簡稱,而是關于教育、教學、教材、教師、乃至課程、學生、學習和作業等方面的研究(或研討、研修、研學或研發)的統稱。
這就意味著,在方式或內容上,教研不能被窄化為做課題、寫論文,做課題只是教研的一種方式,而寫論文是教研成果的一種提煉、表述和交流的形式。教師日常的集體備課、上課、聽課或觀課、評課或議課、命題等,或者參加課題研究、主題研修、專題研討、課程研發,以及考察學習、培訓等研學活動,以及開展調查研究、訪談等都屬于教研的范疇。
此外,對教育政策的解讀、對學校發展的診斷、對課程標準的研讀、對學情的分析、對學習的探討、對評價的反饋等等,都是教研活動。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政濤說:“教研絕對不是高深的難以理解的工作,而是每個一線教師日常工作中的修行。”在我看來,教研的天空比想象的要遼闊,教師無不在教研之中,教研應成為教師生活的常態,而教師則應以“研究”的姿態成長和構筑自己的教育大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
創造更好的教育。
二、為何教研?
從關系上言,教研中的“教”是“研”的對象,是承載“研”之種子萌發、生長、開花和結果的土壤;而“研”是行走在“教”之田野的心態、姿態和狀態,猶如灑向土壤的陽光和雨露。顯然,有了“研”的陽光才能照亮“教”的方向,有了“研”的雨露才能涵養“教”的土壤。故而有云:“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
“研”由“石+開”組成,意思是指“把石頭打開,求真事物的本質”。打開“教”之“石頭”,教師能看見“教”之“五腑六臟”或“五光十色”,甚至發現“教”之“化石”或“玉石”。于教師成長而言,“教研”是教師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支撐,是教師找到教育制高點的通道,是教師發現教育規律、教學原理以及師生生命成長的節律和優勢的眼睛,是教師精耕細作課堂教學的利器,是教師職業倦怠的“消除器”,是教師收獲專業成長和職業幸福的田園。
就集體研討來說,根據“喬哈里窗”原理,教師既可以通過陳述和回答讓自己知道和他人不知道的“隱蔽區”轉化為自己和他人都知道的“公開區”,又可以通過傾聽和回應走出自己不知道但他人知道的“盲點區”而抵達“公開區”,還可以通過觀點碰撞讓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的“未知區”也變成“公開區”。也就是說,集體研討能不斷擴大教師群體的“公開區”,從而為教師的生命持續賦能和增值,進而產生專業成長的群體效應。這就是集體研討等教研活動對教師成長的重要價值。
三、如何教研?
從策略上想,如果教研是“把石頭打開”,那么如何教研就是要解決“怎樣把石頭打開”的問題。“把石頭打開”不是“把石頭打碎”,也不能“打而不開”。要順利地做到“把石頭打開”,首先,要明確誰來打開;其次,要清楚打開什么樣的“石頭”,再次,要選擇科學的方法、合適的工具,并從恰當的位置著手、著力。換言之,教研的開展應做到“五要”:一是目標要明確;二是主體要主動;三是內容要系統;四是方法要科學;五是問題要解決。
有些學校老師之所以沒有收獲教研帶來的碩果,我認為主要原因可歸納為:“思而不考、研而不究、知而不行、做而不思、述而不作。”因此,老師們在開展教研時應做到思考同行、研究合體、知行合一、做思融合、述作同步,即從“研而不究”走向“既研又究”,從“知而不行”走向“既知又行”,從“做而不思”走向“既做又思”,從“述而不作”走向“既述又作”。
倘若想啜飲教研的甘泉,教師要不斷強化自身的問題意識,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要錘煉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思辨性和系統性,從而用“研究”的姿態成長自己,用“研究”的思維成就學生。
總之,讀懂教研,教師就找到了成長的云梯。拾梯而上,向陽而長;沿途幾多艱辛,就幾多美景。
作者:李文送,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版權說明】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