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綽號還真不少,家長開心時叫他們小寶貝,不開心時叫他們小犢子,輔導作業時叫他們神獸。但其實在我們大家的心中,小學生永遠是祖國的花朵。
小學生處于身心、智力、思想和行為能力發育的黃金時期,為了避免小學生在此時誤入歧途,老師和家長可謂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但偏偏有些人在有意無意的傷害小學生。
小學周邊販賣“特制”薄荷糖,全名讓人浮想聯翩,商家的底線呢?
小學生的年齡小、學習任務輕,這并不代表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差,他們有樣學樣的樣子可一點不比成年人差,所以老師和家長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以身作則,別讓小學生學到壞習慣。
小學生說“臟話”的壞習慣是老師和家長不能接受的,為了給小學生創造一個素質文明的生活環境,很多習慣了說臟話的老一輩也在小學生面前十分注意,這無疑是教育進步的體現。
但是在江蘇某小學的周邊,有一家商店卻在向小學生販賣一種“特制”的薄荷糖。遠遠看去大商標上寫著“爆笑薄荷糖”,還標注著是“無糖維C”,logo也是很符合小學生的胃口。
小學生對糖果的喜愛程度和對冰激凌差不多,倘若這款糖果的價格不貴的話,那很可能會成為受小學生歡迎的零食。再走近一些看,發現包裝盒不盡相同,原來可供選擇的種類還挺多。
但是走進了一看卻發現,這些薄荷糖的全名讓人浮想聯翩。有的叫“二貨救心丸”,有的叫“賤男消食片”,還有的全名干脆就讓人叫不出口。為了配合名字,包裝被設計得十分另類。
很顯然商家會給商品起這樣的名字、又配上這樣的包裝,目的就是為了吸引眼球,而這家商店在小學附近,每天也有不少的小學生會從這里路過,小學生也就自然很容易被吸引。
“這種滿是臟話的東西,怎么可以賣給孩子?”一位學生家長在得知此事后質問到。其他家長也紛紛表示:這種東西就不應該生產出來,就這樣出現在貨架上,豈不是讓人看一次罵一次人?商家的底線呢?
面對家長的質疑聲,也有網友認為家長不用小題大做,熒幕中偶爾還會出現幾句臟話,家長管住小學生不買不就可以了。還有網友覺得,就這點東西不至于會對小學生的身心帶來影響。
是家長小題大做?還是商家沒有底線?處理結果來了
筆者認為,這樣名字的糖果實在很難讓家長不擔心。有一些學生原本只知道這些臟話,但是并不好意思說出口,但是當他們看到臟話都可以這樣高調地成為商品名,可能就好意思說了。
即便是成年人也不太適合看到這樣的文字,成年人雖然身心發育成熟了,但不說“活到老,學到老”,也不能往壞了學,如果養成了說臟話的壞習慣,對人際交往和崗位晉升也沒好處。
而商家真的應該捫心自問地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應該為了蠅頭小利就不顧小學生的教育。或者想一想你是否希望你的孩子吃著這樣的糖果長大。更何況這樣的糖果就會讓你賺錢嗎?
此事的處理結果已經來了,該商店因為向未成年人販賣這些糖果,涉嫌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面臨3000元罰款,并沒收這些糖果。這就說明不是家長小題大做,商家真的是錯得離譜。
家校合作有效促進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發展,但社會教育又該由誰負責?
在聊到教育學生的話題時,我們經常會聽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這些詞,這兩項教育也在學校和家長的努力下取得了非常不錯的發展,但是別忘了還有一項容易被忽視的“社會教育”。
公然售賣這些“特制”薄荷糖就是社會教學中的反面教材,此外所有在社會上會影響學生的綜合發展的所見、所聞、所感都屬于社會教育的范疇,希望教育部也能嚴格加強社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