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北大博士考城管#,感覺到了就業市場不尋常的趨向和悲哀。
有的北大清華的學生去賣豬肉,去鄉村當老師,甚至有的去送快遞等等。
個人以為,這凸顯了一些不尋常的現象。
就業形勢的確很嚴峻。據統計,2022年本科生為1076萬人,而市場上如何為這1076萬人留出空間,社會壓力巨大,加之疫情影響下,企業裁員的比比皆是,別說招人,巴不得少留點人。
2022年就業
而考研的有多少呢?457萬人。考研變成了高考的,可見其內卷程度之嚴重。
很多70后、80后、90后想得不再是跳槽或謀求高薪,很多清醒的人更愿意保住目前的“飯碗”,哪怕降薪,哪怕調崗。所以在疫情和國際大背景下,很多人更愿意尋找穩定哪怕是薪酬偏低點的工作。比如這個城管崗。
為什么很多人趨同于此?戶口可能是一方面,留戀北京的教育資源是一方面,可以不斷供地養活一家老小也是一方面,所以,很多人的夢想從“沖一沖”改為了“穩一穩”。
略舉幾例。筆者之前從事于房地產開發公司,眾所周知的是,從限購、限貸到疫情,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不復榮光,前有恒大,后有泰禾還有陽光城,還有融創等等,大地產紛紛跌倒,小地產應該有大部分都相繼跑路,地產人的冬天比哪一年都來得寒冷。地產人裁員比比皆是,慘不忍睹。而下游的施工方、勞務方也必然大受影響,不招工,不用工很正常。建筑業是我國的四大支柱產業尚且如此。
凋敝的房地產市場
餐飲業更是被疫情直接擊潰,餐飲從業者比任何人都著急。
電商。不能送貨的電商,成了無本之源。京東也被迫“畢業”了自己1000多“兄弟”。
再說一下 ,這件事情讓人悲哀的方面。
北大博士去做城管、送快遞,擠壓的是不是那些普通碩士、本科、專科、高中甚至無學歷者的空間?
可以想象讓那些低學歷無學歷者何去何從,以后連服務員,掃大街都沒資格了?
更讓人感覺悲哀的是,一個城管和快遞員,需不需要北大博士的學歷?讀書20年,幾乎成了一紙無用的證書,白白浪費20年光陰,如果用20年就去做這些,是否已經成了勞模?
所以這些事,很悲哀又很生硬地證明了“讀書無用論”,對那些十年二十年寒窗幾乎從不參與社會實踐的人,這個結果是不是慘了點?
所以,我們應該慘痛地認識到,讀書提高了社會各類人群的知識水平,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高學歷逐漸向底層就業者滲透。
70、80年代的高中生、大專生稀缺,幾乎到哪里都是重要崗位,現在的高中生大專生有的在工地搬磚、送快遞、在務農;90年代的本科生爭著要,現在的本科生,醫院不要,地產不要,IT業非重本不要;00年代的研究生稀缺,有些行業自感用研究生是浪費資源,現在的城管都用北大博士生,并堂而皇之。
我們不得不殘忍地認識到,很多老的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如果在風生水起的年代沒有“上岸”,并做到管理者的位置,接下來留給你的就是學歷價值的降低。
如果你之前在企業做技術性工作,可能你不得不接受現在的重復性工作;如果你原來在高樓大廈西裝革履,可能你現在不得不青衣小帽混跡在街巷。
說個笑話。讀書是有用的,不然連“城管”、“快遞員”你都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