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可能是很多寒門學生的座右銘。正如那句名言,“知識改變命運”,即使大學教育已經明顯普及化的背景下,高考依然是多數學生的“最好機遇”。
筆者在上學的年代,家長和學生對于考大學的價值,更是深信不疑。也確實有很多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可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名校新生里,這樣的同學似乎越來越少了。
北大學生多出自什么家庭?隨機采訪父母職業,不見“三無家庭”
北大是我們公認的一流學府,能夠考上這樣的院校,可謂是學霸中的頂級水平。在沒有輔導班、學區房和私立學校的年代,確實有些同學靠著勤奮進入名校。
可筆者看到的一段新采訪,叫人不免感受到“時代不同”了。有人好奇北大學生都出自什么樣的家庭,于是隨機采訪了學生的父母職業,卻沒發現來自“三無家庭”的。
總結一下,受訪學生的家庭背景還真有一些規律。在父母職業當中,出現頻率較多的是工程師、教師、國企管理層人員。再看看學歷,至少是本科,也不乏碩士生。
基本上要么是相對高端一點的技術類崗位,要么則是“體制內”的工作。好幾名學生都是“父親做工程師,母親做教師”這個組合,而且不乏大學老師。
有些家長認為“寒門出貴子”,尤其是筆者父母輩的人,在他們的觀念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似乎越是家庭條件不好,就越有學習的動力。
但這段采訪卻留給我們很多思考,為什么采訪了這么多名北大學生,卻不見“三無家庭”的同學。其實答案不難理解。
寒門學子感到五味雜陳,為何“三無家庭”的學生,考上名校顯得更難
其實不僅僅是北大這種名校,包括很多985重點大學里,也有類似的現象。之前就有一位班主任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坦言:真正的寒門學子想考上名校其實很難。
這不免讓來自“三無家庭”的同學感到五味雜陳,自己不怕苦不怕累,比別人更努力的話,難道不是優勢嗎?這確實可以說是寒門學生的優點,但我們也不要忽視客觀因素。
讀高中的學生,可能在課堂上就學習過這樣一句話,“不能夸大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努力是考上名校的前提,但不代表只要肯吃苦,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
高考其實并非學生一個人的事情,那些家庭條件好的家長,有更多能力去換取教育資源。比如送學生去學費不低的“重點”學校,或者找名師進行補習。
但“三無家庭”的同學,如果遇到教學水平不夠理想的老師,可能也無能為力。這種情況只能學著適應,可名師出高徒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同樣的學習時間,別人可能比自己效果更好。
除了學習資源這方面,寒門考生還有一個劣勢,就是在高考選科和填志愿方面,難以得到很充分的指導。一些家長,或許還停留在只要考高分就等于去好學校的思維里。
對于如何選擇大學和專業,考生的分數如何利用起來,他們可能一無所知。這也使不少同學原本學習成績很好,卻因為沒有做出很好的選擇,與名校擦肩而過。
“三無”學子能考上名校,多半有位尊重知識的家長,培養理念很重要
其實這樣的現象很正常,也沒有必要過于悲觀,我們要做的是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盡量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給學生。“三無學子”里也有不少同學能夠考上名校。
包括很多來自農村的學子,家里既沒有良好的經濟條件,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卻能順利成為學霸。但值得留意的是,這類考生的家里,多半也有一位尊重知識的家長。
在其他人不重視陪讀、或者對考大學的價值不在意的時候,他們的家長卻深知,求學是讓孩子超越自己的最好辦法。所以只要學生認學,他們會不辭辛苦地予以支持。
哪怕自己平時省吃儉用,也必須湊足學習的費用。可見不管學生出自什么樣的家庭,家長的培養理念非常重要。只有家長自身重視高考的價值,學生才有更多機會實現逆襲。
今日話題:你認為三無學子考上北大難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