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數據統計,每年有幾百萬的考生加入考研的隊伍中,可見競爭的激烈程度,要想能夠順利通過初試、復試等多個環節的考核,是每名考生努力的目標。
初試是通過筆試的形式,自然是完全看學生的實力和努力程度,但是復試就不一樣了,需要考察很多方面的內容,個人專業能力和履歷以及品德都是都在審核范圍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與上岸失之交臂。
不過今年國家線上漲,讓很多學生加入了調劑生的隊伍,由此也給復試蒙上了一層陰霾,大家都全力以赴應對復試的考核,有些人踏踏實實努力,但有些人卻動起了“歪腦筋”,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復旦調劑生上演“碟中諜”,自導自演嚇退其他考生,看到結果就放心了
古語有云“兵不厭詐”,兵法不只可以用在部隊作戰上,還可以用在學習上面,但是用得好就能事半功倍,用錯了地方就要自食惡果了。
復旦考研復試就有一名調劑生就用上了兵法,上演了一出“碟中諜”大戲,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但是結果也是大快人心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來還原一下事情的發展過程。
據了解考生林某凡初試成績363分,成為了調劑生中的一員,但這個分數在調劑生中也是不占優勢的,為了能夠獲得復旦大學的復試資格,就動起了歪腦筋。
由于復旦上海醫學院多以1:3進入復試,調劑生們為了避免大家志愿填報“撞車”,就自發組建了調劑交流群,本著相互幫助的想法展開交流。
但是林某凡卻利用了這個便利條件,申請了兩個小號,還偽造了394分和396分兩個高分人設,一人分飾三角,將自己與小號的對話發給其他高分考生,成功勸退了其他競爭者,最終拿到了第一輪復試的資格。
但有細心的考生發現,進入第一輪復試名單的居然只有林某凡一人,于是這才發現了這背后的貓膩,于是上當的同學就言辭懇切地向招生辦舉報了該名考生的惡劣行徑。
就在眾人都感到氣憤不已的時候,復旦上醫公布了第二輪復試公告,也就是說這個專業的調劑名額還在,也就是說林某凡最終慘遭淘汰,也許是能力不足也許是舉報起到了效果,總之通過“非正常手段”得來的終究成為了泡影。
對此很多網友說看到結果我就放心了,很難想象這樣的人真的當上了醫生之后會做出什么樣的事情,即使能力再強,人品不過關也是不能得到認可的。
考研確實需要有策略,但不能妄圖耍“小聰明”,否則也會自食惡果
考研就像一場博弈,雖然最終靠的是努力和個人能力,但是從備考到專業學校調劑等多個方面,確實需要一定的策略,這樣才能爭取最好的效果。
但是這并不代表可以“耍小聰明”,我們所說的策略是指學習方法以及調劑的綜合考量,而不是通過不正確的手段去惡意競爭,看似自己贏得了機會,但總有東窗事發的一天,所以不能夠心存僥幸,還是要靠實力取勝才能更踏實。
而且筆者認為能夠有如此“聰明才智”的學生,未必就會在復試中被淘汰,所以如此荒唐的舉動都是源于自己的不自信,最后也就只能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買單,甚至還可能讓自己的履歷增加了“污點”,影響今后的前途,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這也給其他考生敲響了警鐘,任何“走捷徑”的方式都會有隨時崩塌的危險,有這樣的精力倒不如放在備考上面,相信付出總會有回報的,不管最終結果如何起碼做到問心無愧。
考研是“人才選拔”,成績和能力固然重要,但人品也是參考選項
考研雖然成為了大勢所趨,但是研究生隊伍是將要學習更高深的知識,將來很有可能會走上更重要的工作崗位,所以專業能力很重要,但是人品才是能否走遠的內在根源。
如果說初試看能力和努力程度,那么復試就復雜很多,既要查看學生的履歷,審視考生的綜合實力,又要去選擇具有積極正能量三觀的學生,所以任何一步出現紕漏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所以考生要擺正自己的心態,腳踏實地去豐富自己的內在,在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個人素養的提升,保證德才兼備才能被學校認可,否則即使獲得了機會也很難走得長遠。
【筆者寄語】考研上岸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靠“手段”獲得的機會總歸是留不住的,所以考生還是應該腳踏實地去努力,而不能總想著“走捷徑”,將這樣的巧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學習上,相信也會取得不錯的成績的,因此希望學生們都能夠以此為戒,踏踏實實努力得來的結果才更舒心也更經得起考驗。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調劑生上演“碟中諜”的事情?歡迎留言分享與討論。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