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學歷”優先錄取,就是“學歷歧視”嗎?
如今,一些高校畢業生在求職中,一旦因為學歷問題遭拒絕,就可能會為招聘單位貼上“學歷歧視”,尤其是非全日制文憑的畢業生。不得不說,企業是有用人成本的,更希望能夠高效率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這一點也沒什么值得批評的,而且非全日制的教育質量在許多人心中沒有全日制的教育質量高也是一種心理事實。
值得慶幸的是,這幾年公務員招考過程中,對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歷的要求較為寬松,讓許多擁有非全日制的學生獲得了進入“編制”的機會?;蛟S,這是一種文明的進步,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全社會漸漸地認同非全日制文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同等對待非全日制學歷和全日制學歷的大環境悄然形成。
然而,一些非全日制的學生也應該反思。
畢竟獲得全日制文憑的孩子,在求學過程中付出了太多的努力,而獲得非全日制學歷的孩子學習較為輕松,也是一種事實。這也意味著社會也應該看到全日制孩子的努力,也不該否定別人努力獲得的成績。換句話說,當那些為了拿到全日制文憑的孩子在凌晨幾點拼命學習的時候,那些拿著非全日制文憑的孩子在干什么?
誠然,“學歷歧視”的確不對,但是對于企業否定非全日制教育質量,是否就是“學歷歧視”也應該慎重。就如同,居民在買菜的時候,會選擇新鮮的菜一樣,會做出一定的區別。
也就是說,企業有自己的用人標準,其實是一種“正?,F象”。
至于公務員招考對于學歷放寬,除了公務員的一些工作與“學歷”的質量關系不是很大,還有一點是這些年公務員招考中崗位不斷細化,對于需要技術的崗位,甚至會設置專業考試,也保證了崗位找到合適的人才。
或許,從公務員招考中,一些企業也應該能夠學到一些東西,在招聘過程中,也應該細化崗位,通過專業知識,甚至是技術,多維度地選擇人才,淡化用“學歷”選擇人才的方式,強化用崗位選擇人才,讓不同能力的人才,進入到不同的崗位中。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國家每一年培養的大學生,高達上百萬,甚至是近乎千萬,可以說是大學生已經很普及,但是與美國的研發能力相比,中國在高等教育上,還有一些距離,尤其是這些年我們國家的一些科研人員被曝出了“論文”造假,可能從側面也反應出,我們國家也應該強化“學歷”的價值,而非簡單的提升“高學歷”人數。
那么,如何正確地認識非全日制學歷?
有人說,不認同非全日制學歷,是一種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偏見。
誠然,這是一種偏見,但是這種偏見并非是“無源之水”。除了一些非全日制學歷在保證學員學習課時上很難做到保證外,還有這些非全日制學生在學業考試過程中監考過于“松散”,也應該正視。
開辦非全日制學習的高校也應該提升教育質量,不能只顧著“收錢”?;蛟S,在一些非全日制學生喊著“學歷歧視”的同時,也應該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用能力贏得口碑,改變人們以往的看法。
總之,從邏輯上來講,如果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一樣,那么就沒有必要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歷。事實上,只要這兩種學歷存在,就很可能存在差異。不過,還是期待社會能夠形成科學、完整地識別“人才”的體系,以便用人單位能夠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