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畢業生人數越來越多,學歷貶值也愈發嚴重了,同樣是本科大學生,20年前是就業市場的香餑餑,如今卻只能充當用人單位眼中的“炮灰角色”。
轉眼間,2022年畢業季也即將到來,雖然還沒有官方數據,但根據往年的情況來推測,202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極有可能突破930萬,還有小道消息直言,202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很可能突破950萬!
高校畢業生人數越多,就業競爭就越激烈,畢竟社會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能符合大學生眼里好工作的崗位就更少有了,大部分畢業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在如今的就業市場上并沒有太強競爭力,也不太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
為了擁有更多選擇權,也為了提高就業競爭力,現在很多大學生已經無法滿足于本科學歷了,而是紛紛加入考研大軍中,踏上考研之路,通過提高學歷的方式提升就業競爭力,也為將來謀生多幾種選擇。
學歷貶值嚴重,越來越多大學生熱衷考研,考研競爭日益激烈
先看看近兩年的考研人數,2021年考研人數高達377萬,2022年人數高達457萬,短短一年功夫,報考研究生的人就增加了80萬,按照這樣的增幅推算,2023年考研人數很可能突破500萬,屆時競爭將更激烈!
各大高校為了降低培養研究生的成本,保證研究生含金量,也做了很多新調整,比如上調研究生學費,取消研究生宿舍等等,對于如今的考研學子而言,不僅考研競爭越來越激烈了,即便是考上研究生,讀研的環境也不能與當年相較。
而且更為現實的是,當代高校畢業生熱衷于考研,并不是為了研究生畢業后一展宏圖,也不是對搞科研有多高的熱情和專注,而僅僅是為了增加自身籌碼,方便研究生畢業后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這種追求被定義為“新型舒適圈”。
一種新型“舒適圈”正在蔓延,碩士研究生畢業,卻只要求月薪4000元
考研是為了什么?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如果去問沒考研的大學生,很可能大家會覺得考研是為了提升階層,是為了積攢專業能力,是為了將來掙大錢謀事業,或者是為了成為科研領域的專業人才。
但是,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問在讀研究生,想必很多人的回答都會出乎你預料,因為在研究生群體中,大家之所以選擇攻讀碩士研究生,真的不是為了將來多么成功,僅僅是為了提升競爭力,方便以后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在如今的研究生群體中,把鐵飯碗和編制奉為理想工作的學生大有人在,哪怕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收入有限,每個月只有三四千元左右,但工作穩定,繳納五險一金或者三險一金,不用面對996、007,也不用擔心失業,這對很多研究生而言,已經足夠了。
有人覺得很不可思議,辛辛苦苦考研,又費了那么長時間讀研究生,難道就是為了將來考上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這種高學歷人才過度沉溺于“舒適圈”的風氣值得鼓勵嗎?這個問題,還真有些不好回答。
高學歷人才沉溺于“舒適圈”,這種風氣值得提倡嗎?
在筆者看來,無論高學歷人才也好,普通學歷畢業生也罷,對于將來的人生和發展方向,大家都擁有自由選擇權,完全可以根據內心的向往,選擇一份滿意的工作,即使是舒適圈,也完全有權利這么選。
再者,網上許多人鼓吹“勇于走出舒適圈”,難道走出舒適圈就真那么好嗎?從當前就業情況來看,很多工作即使不是鐵飯碗或者事業編制,月收入也只在三四千元左右,還沒有編制工作那么穩定,難道這些就應該是高學歷知識分子該追求的了?
其實,不考慮自身具體條件,就鼓勵別人“走出舒適圈”,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態度,無論高學歷還是低學歷,每個人適合的領域和方向本就不同,有的畢業生性格開朗,適合在社會上拼搏闖蕩,也有的畢業生內向安穩,就適合在體制內規律穩定。
所謂的“舒適圈”,本身就沒有太多存在的必要,畢竟每個人對舒適的定義都不同,而且如果守在舒適圈里,就能收獲穩定幸福的生活,那又何樂不為呢?
今日話題:
對于“舒適圈”,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