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等教育慢慢走向千家萬戶,大學生的數量也在逐年增長。
有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全國應屆生人數在6年的時間內,從749萬人一路增長至909萬人,甚至有學者預測在22年畢業季,將會有1076萬名學子成為“職場萌新”。
不過,高學歷人才的增多卻存在著“兩面性”。一方面綜合素質強、專業度高的人才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促使了社會快速發展;
可一方面,本科生的增多也造成了學歷貶值,同學們為了在求職中掌握主動權,不得不走向考研的賽道。
“考研熱”引發了國家線“分數內卷”
考研究竟“熱”到了什么地步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從報考人數以及國家線稍作分析,就能夠得出答案。
首先,根據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通過考研網申的同學達到了457萬,比21年增加了80萬,增長幅度為21%。
其實這并非個例,因為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自16年起,我國研究生統考的網申人數就一直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如果將15-22年這7年的報名人數作為一個“節點”的話,那么平均增長數值甚至能達到15.8%。
可問題是,研究生考試本身屬于人才選拔性考試,每年招錄人數都是有限的,考慮到這一點,學生一窩蜂地扎入考研“賽道”只會使得上岸難度增加。
其次,分數內卷也使得同學們攻讀碩士之路困難重重。
在3月中旬,22年考研國家線就已經公布了,但很多考生在看完分數后,都完美地演繹了什么叫“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受“考研熱”的影響,今年國家線可謂是“卷生卷死”。文學、經濟類、教育學、藝術類國家線漲幅都在14分到15分不等,特別是教育學已經從15年的310分走向了351分,40多分的差距讓不少同學直呼:“就算魯迅來了也得調劑!”
綜合來看,能夠在考研這場沒有硝煙的競爭中,“過五關斬六將”拿到高校錄取通知書的選手,沒有兩把刷子確實不行。不過,大家可別以為上岸后就萬事大吉了哦。
研究生上岸難,畢業更難
現如今各大高校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不給“研究生”身份拖后腿,早已經將“嚴進嚴出”作為了教學的標準線,無論是碩士還是博士,想順利拿到畢業證與學位證都絕非易事。
從開題報告、實驗數據再到畢業論文,全程都會有導師進行嚴格審核,如果發現有“學術不端”的問題出現將會面臨延畢或清退,多年的努力就此付諸東流。
另外,畢業論文方面的考核也日益嚴格,查重要求基本不能超過5%,如果整體重復在20%需要3-5位碩導進行重新評定指導,杜絕抄襲情況的發生。
并且即便同學們畢業后,每年也會按照進行2%的比例進行抽查,如果論文嚴重存在問題,那么即便是已經到手的畢業證與學位證也將會被收回,甚至導師同樣要承擔起連帶責任。
考慮到這樣的“嚴要求”,很多學生自研一起就開始拼命追趕進度,畢竟壓在肩膀上的學業任務實在不輕。不過,現如今研究生們也迎來了“大動作”,學生畢業將更加輕松了。
2022年研究生迎來一項“新改變”,中科大率先發布相關通知
考慮到學生高強度的學習任務與學制時間似乎不成正比,中科大率先發布了調整學制的通知并著手實行。
從高校發布的消息來看,目前中科大決定在22年以后,不僅要求各專業不再設置10%的末位淘汰,同時也將研究生階段的學制進行了后延。
博士研究生的學制從原本的3年或延長到4年,碩博階段的畢業年限從5年更改為6年,如果同學們實力優秀,有科研成果和質量達標的論文鋪路,那么經過學位會審核后也可以予以提前畢業,總體上看還是蠻人性化的。
針對學制調整,學生的觀點并不相同
在一部分同學看來,學制后延完美解決了研究生階段“時間緊、任務重”的學業模式,這樣的做法是眾望所歸。
然而在另一部分同學看來,既然大家能夠順利讀研,那就說明學業知識應當比較扎實,如果不是偷懶劃水,那么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學業應當不成問題。
再說,學制延長意味著教育投入也就越大,而研究生階段學費并不便宜,這反倒是增加了個人負擔。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不管學制如何改變,最終能否順利畢業還是要看學生自身實力以及努力程度,同學們還是要自己把握住機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