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老師像導游……而不像園丁,修剪掉我們不聽話的枝丫,最終讓我們長成了只會聽話的植物”。這段文字出自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作文,題目叫作《園丁與導游》,在教師節當天被班主任老師@我們1班作為一份特殊教師節的“禮物”,放到新浪微博上。這篇稚嫩卻“見解獨特、深刻”的作文立即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9月11日《新快報》)
當成年人還在定勢思維下,把教師比作園丁、蠟燭、春蠶時,一篇略顯稚嫩但語言犀利、見解獨到的小學生作文卻另辟蹊徑,創造性地把教師比喻為導游。她在文中寫到:“我希望老師像導游……而不像園丁,修剪掉我們不聽話的枝丫,最終讓我們長成了只會聽話的植物”。這種振聾發聵的呼吁,引起網友的一片贊揚聲。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感到欣慰外,更多的是對現行教育的反思。
首先,小學生作文字里行間都透露了一種質疑、批判和獨立思考的良好品質,這是其他同齡人難以企及的。這種彌足珍貴也恰恰說明,我們在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上做的還遠遠不夠,甚至是背道而馳。
其次,小學生的另類作文,獲得了教師的贊賞和支持,并被當成范文。這名教師更像是一名“導游”而非“園丁”,給與充分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而不是壓制學生的個性表達。反觀其他教師,還只是停留在“園丁”階段,他們不可謂不辛苦,但在修剪參差不齊的枝丫過程中,也使學生變得唯唯諾諾,不懂得在自我發現和自我探索中獲得知識和營養。
最后,小學生作文其實也是在期盼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不再是“園丁思維”中把學生當成整齊劃一的植物,不再區別對待所謂的好壞學生,而是“導游”帶領“學生游客”自我欣賞,這就給了學生獨特體驗的機會和獨立探究、思考的空間。
其實,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希望教師成為“導游”,帶領學生去欣賞美、感受美。但在現行考試制度下,又不得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又使教師傾向于尋求應試教育的標準答案。
假設教師別開天地另創一門,按照“導游”標準帶領學生學習,如果考試成績遠超其他人還可,如果和其他班級一樣甚至還要低,學校、學生、家長恐怕都容不下教師,會指責其為一己之私把孩子當“試驗品”。這就使得教師即使有想當“導游”的夙愿,在現實情境中又不得不做穩妥的“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