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鑫教育微談
“學區房”讓房地產業出現價格虛高的惡性營銷,也讓教育難以均衡發展,取消學區房的概念是必然事件。
此前“學區房”的概念盛行,家長們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砸鍋賣鐵買學區房。
尤其是北上廣深的這些寸土寸金的地段,學區房動輒一平二三十萬,想要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父母就要拼死拼活買學區房,很多人努力了一輩子,可能連一個廁所都買不起。
學區房讓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距越發明顯,也將教育的貧困差距越拉越大,不符合教育均衡發展的理念。
為了改變這一現象,也為了義務教育的發展,取消學區房的呼聲越來越大,教育部也在一直想辦法。
教育部通知,全國中小學正式實行就近入學
從2021年開始就推出了“劃片區,就近入學”的概念,政策是一步一步實行的,“劃片區,就近入學”也在不斷試水的過程中,換言之,該政策也在不斷推進。
教育部下發中小學入學工作通知,明確表示:
自4月1日起全國全面實行劃片區,就近入學的政策,還未實行免試就近入學的地方,根據學生的人數、區域內學校的分布和規模、交通情況等,進行劃片區,合理安排就近入學政策的開始學期。
很多人不太理解“劃片區,就近入學”究竟是什么意思?
通俗直白點講,就是根據學校為中心點,就行區域劃分,在區域內的社區學生,都可上這所中小學,無需筆試,無需面試,報名即可入學。
這一解釋也讓一些家長感到疑惑,這跟以前的學區房不是一個概念嗎?只有學校周圍的小區,可享受入學政策。
所以,“劃片區,就近入學”的政策下發后,很多家長不知是喜是悲,按照正常理解,和學區房沒區別,只是換了件衣服,掩耳盜鈴罷了。
那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就近入學”和“學區房”有哪些區別呢?
“就近入學”與“學區房”有3大點不同
第一點:就近入學的學校無參考方向
此前“學區房”是一所學校指定的小區,擁有指標到校的資格,這種學校與房地產的聯動,讓家長有指定的購買目標。
就是這個小區,有這個名額,因此購買房產的方向確定,目標學校也確定,而目標內的學校,都是區域內教學質量最好的學校。
就近入學則不同,區域內多個小區都可上這所學校,而區域內又有多個可上的學校,家長并無目標,也沒有可參考的依據。
第二點:就近入學的師資呈現流動性
在就近入學政策下發之前,就有消息稱:“城鄉教師流動”,也就是說,城市里的老師,要去縣城工作一段時間,縣城的老師也要向城市流動。
師資是決定學校優劣的重要因素,如果老師呈現這種區域流動,那么學校之間也就沒有明確的好壞之分了,也就避免了學校之間產生教學質量問題,也就不存在中小學要指定上哪所學校了。
第三點:就近入學未來實行綜合劃片區
這一點和第一點的性質有些類似,都是區域內并非單一一所學校,學校周圍也并非只有指定的小區能上。
這些小區和學校,采用搖號的綜合劃分的方式,極大程度上保證了公平性。
換言之,即使你買了這所學校周圍的房子,最終也不一定能上這所學校,從根本上展現出就近入學和學區房的本質區別。
文末總結:學區房真的成過去式了?
從表面上來看,現在的就近入學和學區房,好像并無差別,但是政策一點點在推進,隨著上述的3點本質上的區別,逐一嶄露出來,就近入學和學區房的不同,也就展現出來了。
到時候學區房的概念,將徹底從老百姓的生活中消失,成為徹徹底底的“過去式”。
“學區房”概念的消失,有三點好處,一是避免房地產行業的惡性競爭;二是讓越來越多的普通學生有機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三是進一步實現教育均衡發展。
所以從各個方面來看,中小學實行劃片區,就近入學的方式,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話題討論:
你覺得“就近入學”和“學區房”有哪些區別?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