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考生及家長、對高考比較關注的網友都只知道強基計劃這個名詞,不知道強基計劃還有一個名字: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強基計劃從2020年1月13日開始實施,首批實施高校為除湖南大學、東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3所高校之外的所有36所985院校,2年之后的2022年,39所985高校全部進入強基計劃之列。
強基計劃招生進入工學領域
強基計劃是為基礎科學而設,突出其中的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故而所有入選高校開設的強基計劃招生專業均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基礎醫學、哲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生態學、力學等專業(類)。
在首批強基計劃招生時,其中就出現了工學門類的招生專業,這就是核工程類中的核工程和核技術專業,有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3所高校開設了此類專業的強基計劃招生。2022年,更多的純工科專業進入強基計劃序列,如西北工業大學的航空航天類、北京理工大學的智能無人系統技術、東北大學的自動化等專業。其中智能無人系統技術為2019年新設的兵器類特控本科專業,而航空航天類專業更是包含了航空航天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智能飛行器技術等10個本科專業。
對于2022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的大幅變化,有網友提出了“強基計劃”是否向“強基計劃”與“強工計劃”并行方向發展?
的確,從整體上來看,我們不得不提出上述疑問?強基計劃招生專業從原來的一個工科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向眾多的工科專業、甚至工科專業大類挺進(核工程與核技術、自動化、智能無人系統技術、航空航天類),大量的工科專業進入強基計劃,那么能否確保不久后,強基計劃轉而變成強工計劃呢?
強基計劃招生的三點疑問
一位重慶的高考生家長給筆者講起他的強基計劃經歷,自己的孩子非常想走“強基計劃”升學之路,由于原來該計劃中沒有工科專業,于是放棄了這個想法,但是他有朋友的孩子依舊通過強基計劃進入了自己理想的院校。現在強基計劃突然冒出了這么多的工科專業,甚至有大家所追逐的自動化、航空航天類等熱門專業,讓這位家長很是疑惑。他提出了一個疑問:之前兩屆考入強基計劃的學生,隨著工科專業的進入,會否引起學生們想從物理學、化學等基礎專業轉到航空航天類等工科專業熱潮?
另外,由于目前我國不同省市的高考模式區分比較大,有采用傳統文理科模式、有“3+3”模式、有“3+1+2”模式。由于選考科目要求的不同,比如在“3+3”模式下,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湖南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考生可以不選化學也可以報考化學專業,而大連理工大學、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蘭州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考生化學專業則必考化學。如果一位“物理+地理+政治”組合的考生考入了強基計劃的化學專業,會是怎樣一幅場景?
從2022年的強基計劃招生專業布置來看,未來的“強基計劃”很大程度上還會在學校、專業上進一步擴容,會發展到材料類、冶金類、天文類、機械類、船舶類等專業中去也未必不可能了,此時會不會成為另一個自主招生的影子?
強基計劃招生規模分析
從39所985高校強基計劃招生規模來看,39所985高校強基計劃招生規模大約在6200-6300人之間。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兩所高校規模遠遠大于其他高校,他們的招生規模均在900人左右;而其他高校中則是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招生規模排名第二陣容(210人);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四川大學則以180人的規模列第三陣容;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等以150人的招生規模列第四位;中南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以120人的規模位列第五陣容;大連理工大學以100人的招生規模列第六陣容。
強基計劃招生100人以下的高校有三個,分別是東南大學、重慶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則以90人的招生規模列第七陣容;吉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各以60人規模位列第八位;其他高校以30人的招生規模列第九位。而目前新增的湖南大學、東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暫未透露具體招生規模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