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一直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話題,雖然目前就業市場發生很多新變化,但是“找個好工作”始終是畢業生們的奮斗目標。
但是,什么是好工作呢?過去這個答案可能會比較多樣,有人覺得只要找個班上就行,有人會選擇創業實現夢想,還有人想辦法“擠入體制內”穩穩當當。
不過現在“好工作”的標準變得比較統一,畢竟就業環境不一樣了,為了防止失業帶來的生活風險,不少人都會選擇考公或者進入事業單位。
有數據顯示,求穩心態的同學占到畢業生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而且他們中的大部分都希望能夠考上公務員,其次才是事業單位。
畢竟公務員屬于國家公職人員,福利待遇更好。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事業單位也迎來了新調整,過去沒有的待遇現在也有了,同學們可以關注一下。
事業單位終于喜提“車補福利”,有3個省份率先發放
大學生在選擇報考公務員還是事業單位的時候,大概率會首先考慮前者,這是因為大家覺得這兩個職業福利是不一樣的,畢竟公務員晉升空間比較大、待遇更好,另外補貼、津貼也很全。
不過現在事業單位的福利也逐步提升,比如目前已經有三個省份開始發放車補,這樣的變化對于事業單位的員工來說是個好消息。畢竟大家能夠得到車補,也會減輕了一些經濟上的負擔。
那么,有哪些省份率先開始了這個政策呢?
首先,甘肅省在21年就提出為事業單位提供“車補”,之后其他省份也行動了起來。像山東省已經明確了“車補”的標準,費用補貼最低500元,最高不能超過650元,具體如何執行要根據各地的情況來定。
另外,河南省也在加大力度推行這項政策,經常出差,特別是鄉鎮員工可以領取到“車補”福利,同時還要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開支。
那么同樣作為事業編制中的一員,教師們能夠跟著沾光嗎?
需要注意的是,有兩類人員并不在補貼名單中
“車補福利”的覆蓋人群中會包括教師嗎?事實上,車補不是針對所有事業單位,有兩類事業單位人員并不在規定的范圍之內:
【第一類】:教師和醫護人員不在其中
教師沒有“車補”,主要是因為老師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學校里教書育人,出差的機會很少,基本上不需要這個補貼。
另外,老師群體人數眾多,如果盲目增加福利可能會對財政形成負擔,再加上考慮到不少老師的工作地點都離家比較近,所以“車補”就更談不上了。
醫護人員也是同樣的道理,再加上無論是教師還是醫生、護士都有其他的補貼和績效工資,所以“車補”沒有把他們包括在內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類】:完全需要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
其次是那些不需要財政扶持,完全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這類單位與企業比較類似,員工的福利待遇均由單位自己根據收益情況來進行調整,相關部門至多只能起到適當引導的作用,因此“車補”的覆蓋范圍也就沒涉及這類人員。
事業單位福利升級,或許會激發應屆生的報考熱情
“車補”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福利,同時它也會潛移默化地增強員工的歸屬感,算是一個激勵政策。
在過去,員工因公辦事要開自己的車或者自費乘坐交通工具,一次兩次沒問題,但是時間長了大家的心里也會產生各種想法。
有了“車補”以后,大家對單位提高了認同感,同時也會增加辦事效率。原本擔心花錢,員工會乘坐公交車、地鐵去辦事,往返比較久,現在大家會選擇更便捷的方式,這個時間一定會縮短。
另外,對于偏于地區或者特殊崗位的工作人員,“車補”也會成為大家工作的一個動力,激發出更多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隨著福利逐漸升級,相信會吸引更多的優秀畢業生來報考事業單位。
事業編福利可觀、穩定性高,但想上岸也沒那么容易
不只是“車補”,事業單位的其他福利也比較可觀,而且和公務員一樣,事業單位的工作性質都很穩定,所以畢業生考入“體制內”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想上岸,同學們也要做好十足的準備,畢竟考試可沒有那么容易過關。首先大家要提前進入學習狀態,不要等到最后才加把勁。
另外制定一個比較合理的學習計劃,之后拼盡全力去復習,認真備考才行。記住,好運氣不代表能成功,因為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