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6日,這一天“北大”成了各大平臺、各大論壇的熱搜詞,而背后的原因竟是一個名為柳智宇的學生。
一篇名為“北大高材生柳智宇在北京出家”的文章迅速引爆熱點,吸引了眾多民眾的討論。
一個即將從北大畢業,可以說是前程似錦的高材生,為什么會突然做出出家的決定呢?
一時間社會上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父母給的壓力太大,也有人說應該由教育來背這個鍋。
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的像輿論說的那樣嗎?今天我們就走進北大數學天才柳智宇的傳奇人生,揭開背后的謎底。
數學天才柳智宇
1988年,柳智宇出生于湖北武漢,他的成就似乎是命中注定,母親是一名工程師,而父親柳超美則是華師一附中(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的高級物理老師。
望子成龍是每個做父母的心愿,柳智宇也不例外,從小就被父母告知,要好好讀書、要上名校、以后才能找個好工作,因此柳智宇基本上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和看書。
對于學習柳智宇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他只知道那是他應該做的,不過對于數學他卻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從上學開始柳智宇的數學基本上每次考試都是拿滿分,整個家庭的理科基因這么好,也難怪柳智宇會對數學情有獨鐘。
13歲時柳智宇考入省重點中學武珞路中學就讀,從這時起,他在數學方面的天分被發現,成為了盛極一時的“名人”,一說到數學天才,所有學生第一想到的就是柳智宇。
臨近中考時,華師一附中決定成立“理科實驗班”,打算在全市網羅初中理科尖子生,名聲大噪的柳智宇自然不會缺席,作為省重點中學的武珞路中學入選的學生不在少數。
因此整個實驗班又形成了一個圈中圈,在最中央的自然是柳智宇等數學天才,被同學們當做“神”一般的存在,像這種天才的登場一般是異于常人的,柳智宇也不例外。
實驗班開課的當天,花壇邊站著一名學生,身材瘦弱高挑,抬手推了推眼睛,捧起手中的書開始大聲朗讀起來。
一旁的同學和家長面面相覷,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搞不懂這個年輕人為什么會這樣做,不過他這個舉動倒是惹得不少人捧腹大笑,所有人不禁聯想到兩個字:朝氣。
那名學生便是柳智宇,一個關系不錯的同學張欣,跟柳智宇鬧著玩上前將他手中的書搶過來,一看封面竟然是《莊子》。
他沒想到柳智宇一個酷愛數學的天才竟然對文學也這么感興趣,這倒是沒聽旁人提起過。
不過天賦極高的柳智宇在實驗班中也不是順風順水,起初并不是數學組里最強的。
但是相比于其他同學,柳智宇最難得的是對于數學的執著,不論是放假還是休息,他都沒有停止過對數學難題的探索。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柳智宇一路披荊斬棘,成為了數學組最強的存在,而真正讓他封神的是一篇名為《冪數列求和縱橫引論》的論文。
這篇論文直接攻克了世界性的數學難題,很難想象是出自一名高一學生之筆,柳智宇向學校提交論文評審時,就連從業多年的老師都為之震驚。
就拿這篇論文來說,柳智宇就已經擁有了普通人窮極一生也達不到的成就。
論文答辯時,評審老師們全程啞口無言,直到結束以后,一名老師顫顫巍巍的提出了疑問:
“你是怎么想到要去解開這個世界性的難題呢?”
柳智宇的回答再次刷新了幾位評審老師的認知,他用平淡的語氣回答道:
“這個構思我從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想了?!?/p>
論文發表以后,柳智宇更是直接奪得省級大獎,一時間他也成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傳奇人物,然而這不是巔峰,也不是結束。
2005年,柳智宇被推薦前往俄羅斯參加第31屆奧數循環賽,成為了當時中國唯一一枚金牌得主。
一個高中生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一般人是震驚,其他的家長則是羨慕,而柳智宇的父母更多的是欣慰,這么多年的辛勤付出總算沒有付諸東流。
2006年,柳智宇被選入國家奧數隊,代表國家出征,又再次奪得一枚金牌。
這下不只是全校全省的人關注他,全世界都在關注著這名天才數學少年,雖然還沒參加高考,但是已經有多所高校發出邀請,想要爭奪這個不可多得的天才。
在眾多的通知書中,柳智宇最終選擇了北京大學數學系,不出意外他將在數學界繼續耕耘,最后成為國際聞名的數學家。
不如大學生活后不久,柳智宇寫下一篇名為《如何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的文章,文中滿是對未來的向往的迷茫。
“到了大學以后,一下子面對五彩繽紛的世界、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人生方向,發現自己沒有取舍的標準?!?/p>
“懷抱很遠大卻顯蒼白的理想,卻不知如何開始行動;未來似乎充滿希望,又似乎離現實非常遙遠?!?/p>
不過柳智宇并沒有因為迷茫而消沉,很快他就找到了宣泄情緒的缺口,在課余時間開始廣泛地參與活動。
參加一些慈善活動,或者是學校里的社團活動,這些事情讓他感覺生活又充滿了生機。
不過在學習方面也沒有落下,畢業前就成功申請到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
柳超美夫婦得知以后開心得像個孩子一樣,將這個天大的喜訊分享給了同事和家人,并且準備在柳智宇出國留學前給他辦場宴席。
到時候把老師們都請過來,柳智宇可是全家人和這些老師們的驕傲,一切似乎正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可是臨畢業時柳智宇卻突然拒絕了麻省理工的獎學金,突然與父母失聯,直到2010年9月16日,那篇名為《北大高材生柳智宇在北京出家》的文章發布。
值得一提的是,少女作家蔣方舟還曾與他共讀于同一所高中,而后來蔣方舟更是直言,柳智宇就是她的夢中情人。
那么被寄予厚望的柳智宇為何最后會選擇皈依佛門呢?
不為人知的故事
柳智宇確實成功了,成為了大多數人口中的佼佼者,但是內心的孤獨卻怎么也揮之不去。
從小柳智宇就被父母“圈養”,不管是放學后還是周末,從不允許他做學習以外的事情。
因此他也沒什么可以交心有相同愛好的朋友,每天陪伴他時間最長的就是書籍。
起初柳智宇也很不理解,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都可以在外面嬉戲打鬧,一起做游戲,分享有趣的事情,而自己就要面對枯燥無味的書本。
不過時間長了,柳智宇也就習慣了,而且他發現其實看書也挺有意思的,看不同的書會有不同的體驗,當完全沉浸其中時,就像生活在書中的世界一般。
慢慢的柳智宇閱讀的書籍范圍也不僅僅局限于數學,科學、藝術、文學等等,不知何時起他開始對哲學和文學產生了極大地興趣。
就像柳智宇的高中班主任文勇所說:
“柳智宇與哲學的緣分才算最高,數學對他更像是順帶的事?!?/p>
自從柳智宇加入華師一附中的理科實驗班,文勇擔任他的語文老師后,柳智宇開始喜歡上了古典文學。
當學習到《離騷》這篇文章時,文勇跟學生們說文章只是摘錄了其中一部分,沒想到柳智宇竟然將整篇文章全部背誦下來。
后來柳智宇還模仿離騷的文體,寫了一篇關于自己經歷的自傳,取名為《九憶》。
而有關哲學,柳智宇是因為學習了阿爾貝特·史懷哲的一篇《我的呼吁》才激發了濃厚的興趣。
學完這篇課文后,柳智宇特地研究了史懷哲的文章,以及一些其他的西方哲學,在寒假閑暇時,寫下了洋洋灑灑四五萬字的論文,內容就是關于對生命的認知。
2005年,柳智宇在俄羅斯參加奧數比賽的前夜,還在沉迷于《莊子》,足以可見他的喜愛有多么深沉。
這些普通人覺得枯燥的瑣事,確實柳智宇平淡生活中為數不多的小確幸,可能這就是柳智宇后來皈依佛門所種下的因緣。
柳智宇曾經也和同學傾訴過心事,說自己的童年就只有兩個字——競賽,因為父親柳超美是物理老師的緣故,帶出了不少獲獎的學生,也因此對柳智宇要求更加嚴苛。
在這個過程中柳智宇心里產生了種種矛盾,他也更加向往莊子的逍遙游那種快活逍遙的狀態。
可是他無力改變現狀,背后仿佛有一只巨大的手,一直在推著他向前走,他別無選擇,只能按照既定的路線前進。
上了大學以后,柳智宇曾有過迷茫,并且嚴重到經常失眠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他苦悶的原因則是因為他似乎沒有一個交流投機的朋友和同學,最終他決定通過參加社團活動來排解心中的情緒。
柳智宇(右二)
柳智宇先是加入了禪學社,在那里他遇到了一個令他記憶深刻的學姐,她就像春風拂面一般溫暖,無論講話還是動作都十分柔和。
可是沒過多久學姐畢業了,那個讓自己感到一絲溫暖的人離開了柳智宇也感覺沒有留在禪學社的意義。
2007年夏,耕讀社的社長孟祥蘭突然找到柳智宇,問他愿不愿意擔任耕讀社的副社長。
柳智宇原本是打算拒絕的,可是沒等他開口孟祥蘭就繼續談起了耕讀社的辦社理念。
“知行合一”、“歷事練心”這八個字改變了柳智宇的決定,甚至開始對耕讀社有一絲向往,因為他覺得他的抱負很可能就會在這里實現。
柳智宇答應了孟祥蘭的請求,而他的抱負便是“挽救蒼生”,他將一切都歸咎與人們摒棄了“中國傳統文化”,而耕讀社正是他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起點。
這一切不只是柳智宇設想的藍圖,他是真正的付諸于實踐,每日都會給一些貧苦人民奉粥解決溫飽,還會抽出空來給孩子們講解儒家經典。
慢慢的柳智宇覺得自己的追求和佛家思想不謀而合,他也開始向身邊的人宣傳佛教思想,包括他的父母。
父母不知道兒子從學校里經歷了什么,竟然開始信佛,一開始還因此產生了爭執,但是后來父母發現根本無法改變柳智宇的想法,只能隨他一起信奉佛家思想。
從那時開始,父母就已經有了不好的預感,照這樣下去柳智宇遲早要出家,可是柳智宇又聽不進去勸解,因此他們在柳智宇面前對佛教的事情十分避諱,從不主動談及。
可是這樣做并不能讓柳智宇完全放棄對佛學的向往,他從對佛學知識的渴望演變成了對佛門的向往,開始到北京西郊鳳凰路山腳下的龍泉寺做義工。
當柳智宇在畢業前拿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時,父母還以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柳智宇對佛教思想的熱情變淡了,心里就想著,等出了國柳智宇就能徹底斷了念想。
可是還沒等柳智宇登上去美國的航班他就跟家里失去了聯系……
選擇
直到2010年9月6日,“北大高材生柳智宇在北京出家”這篇文章被瘋狂轉載時,父母才知道柳智宇已經皈依了佛門,一時間他們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有相當一部分人都認為柳智宇的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個曾經萬眾矚目的數學天才,有著大好的光明前途就這樣遁入空門,不只是國家更是社會的損失。
其實龍泉寺也不是一般人想進就能進的,在民間也被譽為寺廟中的“清華北大分?!?。
自2004年重建北京龍泉寺時,最初的八位弟子中就有四位來自清華、北大和北航。
隨著越來越多高學歷人才的加入,想要進入龍泉寺清修的門檻也越來越高,要從普通的義工開始做起,具體要做多久,就要看品德和心性能不能過關了。
合格以后才能成為準凈人,再然后是剃度成為沙彌,受具足戒后再成為比丘,這一路的艱辛相比于學習考試,難度也不相上下。
至于一些人猜測柳智宇去龍泉寺出家是為了錢,那就更不用說了,龍泉寺的僧人衣食住行全部都是由寺里提供的,更沒有所謂的生活費。
說起龍泉寺高學歷人才眾多,就不得不提起柳智宇出家前曾擔任社長的耕讀社。
自耕讀社成立以來,哲學系學長鄧文慶畢業后就選擇遁入空門,緊接著第二任社長,一直到柳智宇,無一例外全都選擇了出家
這個消息傳出以后,許多人更是戲稱,出家已經成了北大耕讀社一脈相承的繼承。
得知兒子出家的柳超美夫婦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雖然早就想到可能會出現這個結果,但還是不愿相信柳智宇真的會這樣做。
這對他的父母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辛辛苦苦培養了二十多年的兒子,最終竟然選擇了出家。
柳超美悲痛之余也在跟妻子商議,該怎么樣阻止柳智宇皈依佛門,實在沒有辦法便謊稱祖母年事已高,十分想念他,這才把柳智宇哄騙回來。
一場不可避免的爭吵發生了,父親柳超妹苦口婆心的勸說道:
“智宇,佛門并不是像你理解的佛學一樣,你真正的追求能夠在佛學中得到體現嗎?”
現在的柳智宇根本就聽不進去勸說,他不明白為什么在世俗眼中,自己選擇皈依佛門就是放棄了一條黃金大道,難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急功利切嗎?
柳超美夫婦深知靠他們的勸說是無法讓柳智宇回心轉意的,二十多年的心血就這樣付諸東流,時至今日他們寧愿柳智宇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沒有那么高的成就,或許這樣結局就會改變。
同樣是國際奧數金牌得主,德國波恩大學的青年數學家彼得·朔爾策卻過著另一種人生。
在2005年的奧數循環賽上,朔爾策甚至還稍遜一籌摘得了銀牌,但后來通過不斷努力,先后三次奪得奧數賽金牌。
并且30歲就獲得了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菲爾茨獎,可以說是前途無量。
同樣是數學天才,但是面對人生卻做出了不同的人生,不少人對柳智宇的選擇發出了傷仲永式的感慨。
柳智宇的變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童年開始潛移默化的過程,或許能夠遇到一個交心的朋友,父母能多一點關心和理解,現在又會是另一種結局。
這件事情逐漸發酵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少記者更是直接找到了柳智宇的父親柳超美。
面對記者的提問,柳超美更多地是無奈,他知道有不少人抱怨他們對兒子的教育方式不合適,也缺少應該有的關心,但事已至此他只能回答:
“孩子長大了,很多事情我們也沒有辦法左右?!?/p>
很長一段時間過后,柳超美夫婦也開始試著去理解兒子的做法和想法,特地到北京龍泉寺尋找兒子談心。
這一次一家人開誠布公的交談,也讓柳智宇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向父母說出了埋藏在心中多年的許多心事。
柳超美夫婦這才幡然悔悟,原來在他們眼中柳智宇是一個對數學天賦極高十分熱愛的孩子,而事實上,柳智宇從高中時就開始喜歡古典文學,喜歡鉆研哲學。
這些事情如果不是從柳智宇口中親口說出,或許柳超美夫婦都要懷疑是否真實。
進入龍泉寺后,柳智宇并沒有直接剃度出家,而是選擇了做一個修行居士,不問世事,每天的生活就伴隨著鐘聲。
他覺得只有這種意境才能讓他安靜下來思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認為自己還沒有盡到孝道。
不論是申請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還是沒有直接剃度出家,都不難看出柳智宇其實還是有一絲猶豫的。
雖然每天在寺中清修,但是對于外界的傳言也不是一點不知道,他知道因為自己突然做出的決定,讓父母承受了很大的輿論壓力。
這一次談話讓原本漸行漸遠的親子關系稍稍拉近了一些,父母也不再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柳智宇聽從他們的想法,決定讓柳智宇自己掌控人生。
如此一來倒是讓家里緩解了不少壓力,整個家庭的中心不再是柳智宇,父母退休后也開始忙自己的事情,培養自己的愛好和專長。
柳超美退休后放下了粉筆,離開了三尺講堂,拿起相機去往世界各地,用相機記錄下美好的瞬間,他感受到了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輕松。
母親則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經常往返全國各大學校參加心理學培訓的講座。
遠在北京龍泉寺的柳智宇也得知了父母的近況,也終于放下了心中的執念,一家人也終于和解釋懷,或許這才是柳智宇期待的美滿結局。
參考資料:
中國知網——柳智宇北大數學奇才出家;彭淑;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10期
中國知網——拒全獎,遁空門“北大才子”柳智宇的非凡選擇;周健森;人物畫報;2010年10期
許軍——從兩個數學天才的故事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