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明確指出了從師的重要性,和教師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就當今社會而言,老師也是讀書學習的指導者與引路人。因此,人們賦予老師很多神圣的稱謂。
老師是蠟燭,點燃了理想;老師是園丁,培育了希望;老師是春蠶,織就了社會的興旺;老師是工程師,建造了心靈的殿堂。對于人們眼中這份崇高的教師職業,作為一個從教20多年的老師,我來談談對這個職業的看法。
一、教師首先是一個職業,然后才是一個特殊的教書育人的職業。
時代在變,學生在變,教師的角色也在轉變,傳統的理念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在這種光環的照耀下,人們一直以“教書育人”的標準來要求教師,而忘記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教師也要生存。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惑的。這是古人對教師最基本的認識。養不教,父之過;師不教,師之惰。老師對學生的學習要嚴格要求,不然就是老師的不稱職了。
老師,作為一個普通的個體,和其他各行各業的人一樣,要養活自己,還要養家糊口,所以干的這份工作和其他各行各業的工作,從實質上來說沒有什么兩樣。因此沒有必要把教師這個職業神化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如果老師這個職業光芒四射,那農民種地就不重要了嗎?工人搞生產就不重要了嗎?所以不要把這個職業的社會功能無限夸大,要用平常心來對待,這樣對老師才是公平的,否則老師稍微做得不好,就會招來眾人的非議,把無限的光環加在老師的頭頂實際就是對老師這個職業的一種道德綁架。
只有把老師當作一個普通人,在解決了生存需求的前提下,才談得上教師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才能把教師這份工作當作一個終身奮斗的事業來對待。也只有把老師當作一個普通人,才不會說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樣不合常理的話,老師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做到無所不能。
二、教師也是一個備受關注和考驗的職業。
因為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它承載了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期望,社會學校家長時刻關注著老師,這對老師的壓力很大。學生成績好了皆大歡喜,學生成績稍不如意,那就是老師沒有教好,就別指望家長、領導對你有好臉色了。有時老師承受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作為一個老師,需要終身學習,需要考驗他的學識。起初,有人提出老師要向學者型教師發展,現在又提倡老師要向專家型教師發展,這就要求在這個不斷變換的社會環境里,老師只有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才能順應社會的發展,適應教改的要求,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各類人才。
陶行知說過,“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可見,要拆除出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沖破鳥籠似的學校束縛,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飛翔,就需要老師具備更廣泛的知識。
有人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形容教師,有人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形容老師。沒有愛心,沒有責任心,沒有奉獻精神,是做不好老師的。
教育是一項事業,教育是一門藝術。三尺講臺育桃李,兩袖清風寫春秋。這才是教師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