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莘莘學子正式踏入社會前最后的象牙塔,向來是青春和美好的代名詞。談及高校生活,我們第一時間想起的總是這些畫面:干凈整潔的教室中,導師與同學們高談闊論,正值飯點的食堂里人群熙攘,草坪上圍坐著的青年們言笑晏晏等。然而,面臨疫情的嚴峻挑戰,熟悉的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為響應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我校從3月13日起按照校園準封閉管理模式運行。那天起,進出校受到嚴格限制,授課全面轉為線上進行,食堂暫停堂食,校內部分店鋪歇業……在正式封控前一天對附近超市的“大搶購”中,同學們就已經提前體會了對疫情侵襲的緊張情緒,而當封控管理真正來臨時,我們發現挑戰才剛剛開始。
我所在的宿舍區沒有食堂和超市,得知封校后,身邊的同學最擔心的就是三餐如何解決的問題。好在,學校反應迅速,每日劃分可通行的時間段,讓同學在志愿者的引導下有序前往食堂買飯。后勤工作人員夜間休息在校內空置的活動場地里,因為他們,樓宇間仍然保持干凈和清潔,飲用水和餐食都有充足的供應。
特殊時期有特殊擔當,校內的黨員始終走在志愿服務的前線。封閉管理后,我們成立了黨支部先鋒服務隊,維護秩序、疏散引導、物資搬運……作為其中的一員,我參與了物資的搬運和分發工作,也在其中更深刻地領悟了志愿服務的內涵和奉獻的意義。
生活問題得到解決后,線上學習也有不小的困難。我的一位學弟剛進大學不到一年,面對封校管理,他坦然接受,但也直言“沒有想到,剛展開自己的高校學習生活沒多久,就將隔著屏幕與各位老師見面了”。
不過,線上教學沒有熄滅老師的教育熱情和同學們的學習動力。課上同學們與老師積極互動,偶爾遇到網絡波動和卡頓等問題時,也會及時跟老師溝通。課后,大家紛紛對老師線上授課的辛苦表達了感激。
我發現,即使是幾位平時不言茍笑的老師,在線上的會議室里,也總在磕磕絆絆地摸索跟同學們的“交流之道”。素以嚴厲和嚴肅著稱的老師,開始讓同學們在評論區打下數字“1”或“2”來投票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議題。這可愛的反差背后,亦是老師們對同學的呵護和關心。
一位碩士學姐,在線上進行了論文預答辯。在疫情和科研的雙重壓力下,起初她難免會有迷茫和焦慮的情緒。但在各位導師耐心指導和幫助她聯系線上調研后,她成功找到了合適的選題方向,也熬過了論文前期的漫長打磨。
當打開線上答辯的攝像頭,看到有位在醫院陪產愛人的老師,正穿著藍色家屬防護服,堅持認真聆聽每位同學發言時,她說,“那一刻,真的非常感動。”
在無言的守護中,校園內的一切仍在有條不紊地運行。逐漸適應封校生活后,我們終于意識到,校園抗疫,也是一場別樣的修行。
無法舉辦線下活動,學生會自發組織了線上的跳繩挑戰賽,同學們在每日堅持的運動中累積分數、刷新排名;班級發起云端自習打卡活動,號召大家一起勤奮學習;還有人彈起尤克里里,“自由流動”的樂聲、悠揚的旋律給校園平添了一份意趣……在疫情沖擊之下,我們并沒有喪失生活的樂趣。
對抗疫情、共克時艱,是身居象牙塔內的一場歷練。學會感恩,習得奉獻,懂得樂觀,我們期待,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盡快戰勝病毒,再來細數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