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考生來說,決定自己未來發展的關鍵,除了高考分數以外,志愿填報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畢竟在企業大范圍縮招的情況下,專業的冷熱直接就決定了學生就業的難度。
然而我國共有3000所左右的高校,各式各樣的專業擺在一起供同學們選擇,難免會出現挑花眼或者跟風報名的情況。
特別是那些對自己未來發展比較茫然的“選手”,更會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最終只能根據家長和周圍人的建議與引導,填報一些比較“熱門”的專業。
不過,選專業這事就像挑鞋子,是否合腳只有穿上走一走才能知道。畢竟很多專業雖然在外人眼中是前途與“錢途”兼備,可實際的辛酸與艱辛,大概只有“局中人”才能了解。
過來人票選“后悔報考專業”榜單,師范、醫學均上榜有名
每當到了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都會有不少過來人憑借著自己大學四年的經驗,給正處于茫然階段的學弟學妹們“排雷”。
但從畢業生投出的“后悔報考專業”排行中大家卻會發現,其中不乏一些家長眼中的“人們專業”。
◆一入醫學深似海,醫學專業登頂其實在情理之中
說到醫學專業,大家腦海中可能就會浮現出未來工作穩定、福利待遇高等詞匯,然而學醫的“難”與“苦”很多家長卻難以體會。
首先,醫學專業本科普遍是5年畢業,但這僅僅只是一個“起點”,想要在醫學領域有所建樹,或者想要留在大城市工作,同學們只能拼盡全力攻讀研究生,拿到碩士甚至是博士學位。
在這個過程中,醫學生所需要付出的金錢成本、時間成本,對于學生以及其背后的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其次,醫學領域極為看中學生的教育背景,若非從協和、華西、北大醫學院等名校畢業,大概連大城市三甲醫院的門都敲不開。更多的二本、三本畢業生最后只能進入基層醫療結構。
考慮到辛勤付出在短期內無法獲得相應的回報,所以醫學專業登頂也就不奇怪了。
◆師范專業也同樣名列前茅
教師一直以來都是家長眼里的職業“天花板”,他們普遍認為這樣的崗位不光社會地位高、薪資穩定、每年還有兩次帶薪寒暑假,小日子過得簡直不要太快樂。
而且即便孩子畢業后不能夠進入編制,也可以進入教培機構成為一名教輔老師,工資也不低,足夠養活自己。考慮到未來的發展,所以師范專業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但雙減政策的出現,讓教培行業的發展急轉直下,許多失業的輔導老師都一窩蜂地走進了考編的賽道,競爭激烈程度直線上升。
另外,《新教育法》的擬定,對教育行業從業者提出了新的學歷、專業要求。所以在種種壓力之下,普通師范生原本光明當前路也染上了一層陰霾,甚至不少畢業生都坦言表示:問就是相當后悔報考了這個專業。
師范生與醫學生的煩惱,主要來源于“學歷內卷”
不管是師范專業也好,醫學專業也罷,它們之所以從“報考熱門”到被過來人“嫌棄”,主要還是受職場學歷內卷因素的影響,并非是專業本身存在問題。
在以往,醫學與教育兩大行業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雖然對從業者有一定的學歷、專業度要求,可遠不像現在這樣苛刻,大家只要實力出眾,就能獲得企業的青睞。
但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隨著專業逐漸發展,被美好未來所吸引的同學逐年增多,就業市場人才飽和嚴重,用人單位的招聘門檻自然也是“水漲船高”,給畢業生帶來了諸多麻煩事。
報考熱門專業需要謹慎,跟風報考不可取
不可否認,專業之所以能夠成為“熱門”,背后必定會有其可取之處,但家長和學生還是要慎重選擇。
雖說大家都能理解父母愛之深責之切,希望基于學生“最好的”一切,可光明的前途與良好的發展,勢必會帶來激烈的競爭。
或許同學們在校園中感受不出來,可等畢業走出社會就會了解,如果沒有名校光環、優質人脈網以及自身實力做支撐,那么想要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著實不是件易事。
所以在填報志愿的時候,同學們千萬不要只看行業眼前的輝煌,就盲目跟風報考,還是要參考多方面因素后,再做出自己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