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為長春按下了暫停鍵,被稱作“大學城”的長春市所有高校均實施靜態管理,學生們足不出寢后,除了生活日常外,他們的心理問題更值得關注。各所大學均出臺了應對措施,全面為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中國吉林網采訪了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蓋笑松教授和韓雪副教授,看疫情下大學生們的心理變化。
雞毛蒜皮的小事引發人際關系危機
“誰在敲?”一個學生在公寓群中被敲擊的聲音困擾,很不客氣地在群里詢問,最終引發了多位同學在群里爭吵。
“你看她是不是對我有意見?”在六人寢室里,一個人發了條朋友圈,同寢四個人都點贊了,只有一個人沒有點贊。發朋友圈的學生從最初的疑神疑鬼,發展到對不點贊的同學動輒得咎,同寢室的同學矛盾越積越深。
這些都是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韓雪近期遇到的真實案例。學校實施靜態管理后,大學生們的注意力無處轉移,平時根本不會在意的雞毛蒜皮,最終都會釀成同學間的人際關系危機。
學生們的心理隨著時間而變化
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蓋笑松教授自從校園實施靜態管理以來,一直密切關注學生們的心理變化。他認為,大學生們的心理每周都有不同的變化,目前是狀態最好的時間。
靜態管理第一周,學生們的壓抑情緒很強烈。原本要做的事情忽然做不成了;成長學習過程中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做不了,比如需要做實驗的學生去不了實驗室,各種工具不趁手等;和戀人、朋友、同學、社團的伙伴等的聯系沒有了。這些都造成了學生們的壓抑情緒。
靜態管理的第二周,寢室里人際關系的矛盾增加了。因為足不出寢,學生們彼此心情都不好,原本可以互相忍讓的事情也忍讓不了;原本關系很差的同寢室同學,本來可以借由上課、自習、社團活動等方式避開,減少見面,而現在要24小時朝夕相處,矛盾更容易爆發。
靜態管理第三周,同學們對疫情已經比較習慣了,成長性的焦慮開始凸顯。學生們都有自己的任務和計劃,比如實驗、論文、就業、社團等,現在全部被打亂,于是開始有焦慮情緒。
靜態管理到了第四周,學生們已經逐漸適應疫情下的靜態管理,心理狀態反而是最好的狀態。
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心理問題
在面對雞毛蒜皮的寢室矛盾時,蓋笑松教授和韓雪副教授提到的都是換位思考,即重構對消極刺激事件的解釋,比如敲擊的聲響影響到了自己,你可以想象到底是誰在敲擊,為什么敲擊,把自己變成福爾摩斯去尋找真相。也可以把注意力從消極刺激事件轉移開,不去傾聽那種煩人聲音。還可以增強對消極情緒和生理緊張的自我覺察,把自己變成冷靜的旁觀者、有意識的調節者。面對困擾自己的問題,最好的反應是“不反應”,避免被沖動直覺系統綁架。如果這些都沒有做到,那么就要做事后及時修復,能在三分鐘懊悔修補就不要等到三天后,越早修補,裂痕越淺。
2022年這場疫情,長春的大學生心理壓力源主要是對生涯發展前途的憂慮。蓋笑松教授認為,壓抑、自責、退避、幻想、傾訴、宣泄都是不健康的應對方式,而健康的應對方式只有一種:投入到問題解決的行動中去,不求做好,但求做起;不求快速,但求堅持;不求完美,但求完成;敲下論文的第一段的第一句話;翻開那本最難啃的復習資料第一頁;撥通那個最感尷尬為難的電話號碼的第一個數字。在事情開頭之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輔助戰略:不要一個人戰斗,要主動開拓能給你的任務帶來助力的人脈資源。誰能以過來人的身份幫你指路?誰能在你遇到困惑時為你答疑?誰能在你疲憊躺平時給你激勵?不要猶豫,發給他/她一條信息:“我需要你的幫助。”
在等待清零的日子里,蓋笑松教授建議同學們做一些心靈旅行,比如每天看上一兩部電影、看書,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用充實的方式打發悶在宿舍里的時光。
大學生的樂觀與幽默遠超想象
韓雪副教授說:“真正能達到心理障礙臨床診斷標準的學生并不多,所以,教會學生緩解壓力的方法比較適合目前這種情況。”因此,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在長春市各大高校舉行心理演講,緩解學生們的心理壓力。
蓋笑松教授對當代大學生信心十足,他說:“在給孩子們送飯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孩子都會在寢室門口接盒飯的盒子上寫一些很幽默的句子,比如‘我終于過上了飯來張口的生活’‘歡迎投喂’,這能夠看得出他們的心理還是很健康的。真是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強,現在孩子們的樂觀和幽默遠遠超過大家的想象,”
各高校不同的“心理疏導課”
各大高校均開通防疫線上心理咨詢熱線,舉辦心理講座,提供心理援助,積極應對困難,維護心理健康。
東北師范大學認真落實和積極響應吉林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工委的要求和號召,充分調動師生志愿參與抗疫的熱情,發揮心理學科優勢,再次搭建起了“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疫情心理支持網絡服務平臺”,并于3月20日正式開通服務,面向吉林省人民群眾開展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干預與服務工作。
長春中醫藥大學開展“戰疫有我共克時艱”心理健康疏導線上講座,分別是《疫情中的心理重建》《All Is Well》《從“我”到“我們”》《道家智慧與心理調節》《護心戰“疫”》。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門瑞雪提出了“疫情中的心理重建”的話題,她提出五條建議:要保持自己的陽光心態;在非原則問題處理上可以難得糊涂;增加儀式感,羅列每天的學習計劃、鍛煉計劃等;可以通過運動來調節心情,保證身體健康;及時宣泄積郁,可以通過向朋友家人傾述或尋求學校心理教師的心理援助。
吉林外國語大學依托“吉林省朋輩咨詢工作室”,構建“三心”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工作模式,聚焦“重點人”,提供“一對一”“定制化”心理咨詢服務,組建網格化朋輩互助團隊,依托設立在學校的“吉林省朋輩心理咨詢工作室”,通過開通24小時朋輩心理傾聽熱線、QQ咨詢、心理郵箱等途徑,開展朋輩支持關懷工作……潤物細無聲地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吉林農業大學在全校大學生中進行心理普查,對隔離學生做情緒心理量表監控情緒變化,全方位開展心理咨詢與疏導,暢通學生訴求“綠色通道”,保證師生的心理訴求及時得到緩解。截至目前,24名心理教師開展心理疏導162人次,68名心理志愿者與學生153次開展“一對一”對話、解決心理問題99個、有效干預心理危機12個,并整合校外資源成立20人組成的專家預備隊,做到有咨詢需求隨時啟用。
春意或遲,但朝陽不落,高校學子們在學校的細心呵護下,保持良好了心態,相信師生們將繼續攜手,共克時艱,靜待春來!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殷維
圖片由各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