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加賬號的可讀性,周六、周日、節假日發布學習筆記。(筆記內容來自:書籍、公眾號、知乎、微博、付費社群,不代表個人觀點)
1、學習就像織網
事實上,知識的學習從來就不是孤立的,學習任何知識(概念、定義、公式、問題、觀念、理論等)都需要聯系。
你創造的聯系越多,它們就會記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機械記憶認為學習就像整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盒子。
一個數學大盒子里裝有代數、幾何、微積分小盒子。
微積分小盒子里又有更小的函數盒子和一些公式的應用盒子等。
在你的微積分盒子里不可能找到生物、歷史、繪畫、舞蹈和科幻電影的蹤跡。
但是學習并不是整理盒子,學習就像編織一張大網。
——摘自《如何高效學習》
2、聰明人的學習方式
并不是聰明的人就一定學得快、學得好。
他們的學習方式不同!
聰明人在學習中都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學習技巧,有些人有意識去應用,大多數人則是無意識地應用,不同的策略會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
我把這些不同的策略綜合在一起,形成了整體性學習(holistic learning)。
之所以稱為整體性學習,是因為它教你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記憶一些事實,記憶只是學習的一小部分,我們要全面地認識學習。
高智商者并不認為學科之間的界限那么清晰,他們喜歡將知識視為整體,也容易將所學的知識與其他知識相聯系。
——摘自《如何高效學習》
3、記東西的三大關鍵
我還總結了能讓記東西不那么“難熬”的三大關鍵:
第一個關鍵,是要努力把記憶過程趣味化。
加入一些生動和有趣的元素,只用眼看、用嘴念是非常枯燥的記憶形式。
第二個關鍵,是把表面看上去散亂無規律的東西努力地串聯起來,變個體為整體,做有規律的整塊記憶。
第三個關鍵,盡量借助自己已經熟悉、知道的內容去記憶新知識點,以舊帶新。
——摘自《學習高手》
4、中學生的四種學習動機
目前,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大約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類,學習動機不太明確或為了應付家長、老師的“差使”,在家長與老師的檢查督促下被迫進行學習;
或學習只是混日子,混到哪里是哪里。
第二類,學習只是為了履行社會義務。
例如,學習為了給家長爭光,給班級或團組織爭榮譽,為不做后進生或差生,為了取得老師的好評等。
此類學生學習上有些內在力量,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但僅服從于眼前利益和老師、家長的要求而缺乏遠大目標,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第三類,學習為了個人前途。
例如學習成績是基礎,只有學習好,才能有前途;為了升大學,找出路,為了成名成家。
第四類,學習為了更宏大的自我提高、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四類學習動機呈現出從低到高的一個順序,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動機綜合了多種,并非是單一的。
也有人對動機做過研究,獲得了另一種發展趨勢:
年級越低,學習動機越具體,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多地與學習活動本身有直接聯系。
例如,教學內容的生動性,方法的直觀性、趣味性,教師和家長的良好評價等等,都可以推動他們的學習,提高積極性。
一般地講,初中一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以直接動機為其主導性動機。
初中二年級開始,由于學科的變化和思維能力的發展,由于組織活動的提高,其學習動機更加自覺和穩定,間接動機的作用逐漸增大。
在高中階段,教師與家長要特別幫助他們克服動機上的弱點,培養其自覺的、富有原則性的、比較穩定的學習動機。
——摘自《了解你的學生》
5、庸人的勤奮和天才的勤奮
庸人的勤奮:這個好難,我好痛苦,怎么都搞不出來/搞不完;
天才的勤奮: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又有好多新東西可以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