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協和醫學院錄取陳鑫之后,331分的陳鑫憑借復試的成績刷到390分的楊臘梅成為公眾眼中的熱點。但是好幾天過去卻一直鮮有專業人士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
我們能看到的對此事一些比較專業的分析,大多是匿名用戶或者小號的議論。而4月2日,中國科學報采訪了山東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特聘教授王德華(王德華是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對北協和的選擇問題,他談了自己的看法。不管他的看法能不能得到公眾的認同,起碼能夠站出來說出自己的觀點,也值得大家稱道了。
對于這件事情,王教授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詳細內容大家自己閱讀,文章后附錄。
以下為概述內容。
一、高分落選很常見。原因是研究生招生跟本科生招生的本質不同。
復試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性格、回答的邏輯性、科研經歷等,而不是只看考研分數。他認為如果大學生很早就有機會進入實驗室科研。可以接住老師追問,那么初試分數不會對復試產生很大影響。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選擇是正常的。陳同學脫穎而出,一定是他的某些特質吸引復試的老師。
二、碩士錄取并非只看分數,需要看成績、基礎、科研等多方面因素。復試中看學生科研潛力,不是發沒發表過論文,而是科研實踐過程中受到的訓練和對科研過程的理解。
三、英語47分說明不了陳鑫的英語水平。
四、在復試中,不同學校、不同老師對什么是優秀學生的判定和看法并不相同。
以上基本為王教授的觀點。
其實王教授的觀點綜合一下就是,招研就是招聘研究生,都是雙向選擇,校方有權招誰不招誰,國家管的是初試,只要過分數線,招不招是校方的事,發表了sci優先錄取也是高校不成文默認,全國高校一個樣,就看哪個學生順眼。您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不過對于論文是否的價值,個人覺得,只要導師沒有內幕的話,知道這個普通二本的學生發表過高分核心論文,老師心里肯定也會存在質疑,會根據論文內容、課題項目、實驗數據、各種文獻進行針對性提問,大概率還會問得比較刁鉆,假如最終的復試(網絡復試)考官們及協和醫學院都認可復試過程和結果,論文的真實性應該不用懷疑。
當然,這些道理都是屬于“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回答,說的只是“道理”,是基于面試導師具有“唯才是舉”的職業操守,無任何“利益”、“偏好”等影響因素的前提下的“客觀”、“公正”的選擇。
現在就是各大高校的導師、教授還有已經錄取的博士、碩士們認為陳鑫逆襲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而在家長、公眾看來,初試的分數才是實打實的分數,做不了偽的分數,而面試不及格,不正常,有水分,違背了考生們的利益。
您覺得王教授說的有理么?還是他是站在高校教授的立場上對此發聲呢?
圖源網絡,侵刪。和你一起看教育趣聞,分享教育理念,了解學科知識
期待您的關注、分享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