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457萬,比2021年增長80萬;院校計劃招生人數110萬左右,意味著將有300多萬考生落榜。
300多萬落榜生該何去何從?無外乎繼續考研,亦或是走入職場。二戰考研人在這300萬人中占據很大比例,這樣的拷問于他們而言,更加殘酷。
人生的指針按著既定的程序不斷轉動,劃過畢業、工作、結婚、生育、退休等生命節點,形成了一座承載社會文化共識的“社會時鐘”。按照“標準”的人生刻度,本科畢業應是就業或是就讀碩士的時候,而二戰落榜者則“踩點失敗”。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但是社會對此并不寬容。一旦無法達到社會評價的標準,被質疑和焦慮便會隨之而來。
當人生的朝陽時刻混雜了渴求學歷的拉力和艱難求職的推力,二戰落榜者顯得比同齡人更加疲憊。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他們感受著現實帶來的挫敗,也拼盡全力爭取翻盤的機會。
像大多數選擇考研的人一樣,小麥(化名)的初心也是希望自己可以跳出舒適區、站上更高平臺,使簡歷看起來更具職場競爭力。
為求穩妥,她在第一次考研選擇本校、本專業,失利之后第二次選擇了社會學,雖然是文科專業,但其中有一門很重要的統計學,她設想自己的計算機學科背景可以在文科考生中突出重圍。
然而,兩年的籌謀沒有換來更高的學歷,只是讓她成為一個沒有任何工作經歷的往屆生。
2021年4月初,小麥沒有在報考院校的錄取名單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二戰考研塵埃落定,求職的焦慮又卷起了沙暴——
“4月代表春招快要收尾了,我如果沒有抓住機會,還要等半年,焦慮加倍、痛苦加倍。”
那段時間,她常常在凌晨從床上爬起來,深夜里,時鐘轉動的聲音變得更加清晰,她不斷翻看新上線的崗位、求職形勢分析、擇業測試……在一切與就業相關的訊息里,放置自己的不安全感。
某一個輾轉反側的夜里,她一下投了很多份簡歷,其中包括了一些她叫不上名字的小公司。這個行為讓她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接連收到騷擾電話和垃圾短信。
對于二戰落榜者來說,求職是孤獨的。當熟悉的同學們都有了明確的去向,正在全速前進,守在原地兩年的小麥變得不喜歡跟老同學交往,而是把空余時間交給了游戲,“跟他們談論會覺得自己更失敗,游戲里的陌生人反倒更讓人安心”。
在那段時間,她和家中老狗的關系也變得格外親密。父母忙于工作,遛狗便交給了家中唯一的閑人,而這也成為她解壓的方式。往常母親只是在上班前匆忙帶狗出門跑10分鐘,而當小麥接下這個活兒,遛狗的時間翻了至少3倍。
成都夜雨多,在為數不多的晴天,狗在前,她在后,月光下,只有手機里彈出的簡歷通過信息,才能讓她長舒一口氣。
然而,被告知簡歷通過,僅僅是一個好的開始。
面試通常以自我介紹開始,再以面試官的幾個問題結束:“為什么考研?一戰為什么失敗?二戰為什么失敗?為什么不繼續考?”
“二戰考研失敗”成為面試中難以逃開的話題,而一些面試官過度聚焦于此,讓小麥感到被歧視。
“我是異類嗎?”彼時,她的人生遭遇前所未有的拷問。
既往的日子,她在一條寬闊規整的河道里奔流:從重點小學,到重點初中、重點高中、家門口的985高校,流向確定,鮮有波折。也正因如此,在經歷考研和面試的重重否定后,她急切地想通過一份工作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將近半個月的面試無果后,她決定在自己最感興趣的“游戲策劃”類崗位孤注一擲,全力備戰。備戰期間,小麥長時間泡在牛客的面經里,里面有前輩們積累下來的面試題庫,而刷題,則是她最熟悉的領域。
“把找工作的過程簡化為背題之后,焦慮緩解了很多”,她說到。
求職大約也是在那時迎來轉折。在后來的面試中,面試官拋出話題,熟悉的題目讓小麥很快在腦中形成清晰的邏輯框架,表達自如,面試流程推動地快速又干脆。
2021年5月8日,小麥拿到了一家心儀游戲公司的錄用通知。第一件事,便是在牛客上發布自己過去一個月的面試經歷,“讓后來的人對問題有所準備,心里多少會有點底”。
小麥的帖子部分截圖
在回帖區,小麥提前結識了自己的同事,也幫助了許多還在迷茫中的同路人。后來的11個月,她已經不再需要求職,但仍舊活躍在牛客的各個社區,幫求職者答疑解惑。
回望一年前的自己,小麥說,如果沒有被錄用,那么2021年5月8日之后,自己的面試筆記里會多出一則“失敗經歷”,但總歸是要發帖的。
當受益者成為施與者,善意開始流動。
在覆蓋了130余萬信息技術類求職者的牛客社區,余也(化名)或許也曾經受益于小麥的分享。
之所以付出兩年的代價,余也對考研的堅持更多是來自于碩士畢業后可以勝任“算法”類崗位。
簡單來說,”算法”類工作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技術尋找最優解。然而,這樣的邏輯卻在他求職過程中差點失靈。
2021年12月底,第二次考研結束后的晚上,余也意識到自己沒考好,那些曾經激勵自己的話不再作數,他在牛客上發帖,與其說是傾訴,不如說是求助。
余也的帖子
心理防線的崩塌,來自于之前苦行僧式的備考生活。畢業后,余也沒有離開校園,而是在旁邊的職工宿舍里租了一間小屋。
6個月的租期,也是二戰考研的倒計時。彼時,他每天早上8點半到圖書館,夜里11點回到房子里。為了減少向父母伸手的頻率,他把夜里的加餐,從便利店零食換成了家庭裝的燕麥片和奶粉。
建于90年代的職工宿舍比他的年齡還要大,晚上躺在床上,他有時會聽到樓里中年夫妻的爭吵,流浪狗和貓的叫聲形成連鎖反應,此起彼伏,通常持續到凌晨。
日復一日,他在簡陋的環境里勉強睡去,幻想著,或許明年這個時候,他就坐在某棟研究生教學樓里上課,這讓他覺得這樣窘迫的生活是有價值的。
對未來的憧憬像是一個真空玻璃罩,暫時隔絕了雜音。而考研失敗,則是玻璃罩突然打開,像突然涌入空氣一樣,余也真切地感覺到來自于應屆生、往屆生的壓力層層疊疊地壓在自己頭上。
面對失敗的幾天里,余也很少出門,總是獨自呆在屋子里,對周圍的一切失去了興趣。
“如果第三次考研,就算成功,算上到入學的半年,又要耽誤一年半。跟我同齡的人馬上碩士畢業了,而我一直在重復同樣的事情。”用時間作為籌碼,結果的不確定性會帶來高風險,而年齡帶來的危機感,像濺到皮膚上的點點火星,讓他猛然驚醒。
回憶起當時的自己,余也說:“那個時候,我迫切想要找到一份工作,無論好壞。”
慌亂中,他踏上求職道路。簡歷篩選是第一關,也通常是二戰落榜者感受重錘的第一關。
他嘗試給各種公司投遞簡歷,甚至包括一家與編程毫無關系的知識產權事務所。然而,當他填完信息,點擊提交時,系統會自動提示“抱歉,您的畢業年份不符合我們的要求”,冷冰冰的一句話,像是當頭一棒。
某頭部手機生產商的HR子文(化名)大約就是在這時點進他在牛客的求助帖。在后來的幾個月里,子文耐心地告訴余也,如何合理利用面經里的題庫。
“你按照我說的來,肯定沒問題”,彼時,余也并不相信這樣的話,但充滿感激。在人生至暗時刻,人的寬慰比系統的提示多了許多溫度。
雖然余也最終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某視頻通訊公司,但子文仍然是他聊天列表里的常客。
生命中的一個個節點把人生劃分成幾個階段,但人和人的故事彌合了其中的縫隙。
與小麥和余也選擇脫產二戰不同,炅然(化名)的第二次考研是在職備考。
他坦誠有一份工作作為保障,心理和經濟負擔都會更小,但找到錨點的過程,也并不是坦途。
在找到工作之前,炅然已經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失敗。
根據他在牛客的帖子所寫:考研就像是一種償還。償還自己四年學業上欠下的債,償還自己未竟的夢想。
炅然的帖子部分截圖
他在牛客的昵稱是“mathlover”,作為“上過的補習班比吃過的鹽還多”的一代人,炅然在慣性中找到了興趣,他喜歡數學,并渴望從事相關學術研究。為了這個夢想,在保研失敗后,他又嘗試申請國外研究生,但92分的托福成績,讓他更深刻的體會到失敗的滋味。
在他原本的設想中,考研是下策中的下策,但命運沒有停下對他的戲弄。
為了備考,他幾乎暫停了社交,長期弓著腰縮在書桌前。一同暫停的,還有一場持續7年的暗戀。
從高一軍訓一見鐘情,到大一終于以隔壁班同學的身份成為線上好友,炅然希望可以在自己有所成就之后正式表白,但考研的孤獨加速了進程。
那年夏天,炅然放下試卷,從大連坐火車到北京,在女孩學校附近的餐廳,男孩用一場倉促的表白結束了獨角戲。而接下來的事,也如同單戀者的一廂情愿與不斷受挫。
幾個月后,坐在研究生考試的教室里,因為前一天刷題到凌晨三點,炅然感覺眼皮不受控制地往下掉,以致于最后兩道大題基本空白。
再一次面對失敗,幾乎是意料之中的,而現實的壓力則更加真實。
回到家中,母親沒有嚴詞厲色,但她從四處收集來的招聘宣傳冊,以及不經意間提起的某家公司讓炅然倍感焦慮。從小學開始,由于家庭的變故,他和母親在租來的房子里相依為命,他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
與此同時,迎面壓下來的不僅是最現實的焦慮,更有巨大的落差感。
同學聚會時,他能感受到大家為了照顧他的感受,刻意回避相關話題。但在不同地方求學工作的人們會互相打聽周圍的好去處,彼此之間形成圈子。北京、上海、深圳……在這些圈子之間,炅然顯得格格不入。
懷著壓抑的心態,他花了300%的精力放在求職上。根據牛客的校招日歷,他投遞了超過150份簡歷。并按照面試輪次、官網地址等制定了Excel表格。
在前20多次面試中,這個表格最大的作用是標注失敗,“我必須標清楚,因為太多了,我要知道這家公司我已經投過了。”
彼時,他就像一個陀螺,高速旋轉,不能停下。
由于考研錯過了大四第一學期的實習,他在牛客上詢問2020屆畢業生是否可以報2021屆實習崗。相比于孤軍奮戰,他喜歡跟牛客社區里的伙伴交流,“大家都在求職,更能理解我想問的是什么”。
談及他最終就職的某跨境電商公司,他坦言自己在2021年3月之前,甚至不知道有這樣一家公司,是社區里的伙伴給了他建議。
而在他拿到錄用通知后的發帖中,他寫道:“明年等著我來內推吧。”
一年后的此時,他在評論區看到了許多曾經的自己。而那份寫滿150多家公司面試過程的表格正在成為后來人的“葵花寶典”。
采訪當日,小麥和炅然被錄用11個月,余也入職不足10天,過去兩年的春招,他們頂住壓力追上了社會時鐘的指針,但時鐘不會停止轉動。
對于像他們一樣的互聯網技術從業者,有人說,20歲能耗、35歲能熬,再大一點就只能趴在鍵盤上敲代碼了,干不了一輩子。而隨著產業迭代、競爭愈發激烈、時鐘的轉速正在加快,程序員們只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擰緊時鐘背后的發條。
這與牛客的“讓成長觸手可及”不謀而合。作為一家專注于技術類人才招聘的一站式平臺,在3月28日和30日的兩場直播活動中,牛客還特別邀請《奇葩說》bbking、武大教師陳銘,優勢星球發起人、女性成長平臺Momself創始人崔璀,牛客CEO葉向宇,趁早品牌集群創始人、暢銷書作家王瀟,歐萊雅HR Heidi,元氣森林HR Evonne Zhang,小紅書HR長意,圖森HR陳蕾,施耐德電氣HR孔媛等業界大咖坐鎮直播間,為同學們“職點迷津”。
直播結束后,相關帖子的瀏覽量還在不斷攀升,直播回放的余溫火熱,對于正在求職的人來說,沒有什么比干貨更有意義。
與此同時,牛客延續多年以來精選名企題單的思路,讓求職者可以消除顧慮,心無旁騖地刷題備戰,事半功倍。
而與之相輔相成的求職交流社區,也讓上岸者成倍增長。不同帖子,將求職細分成不同專業、不同崗位,回帖的人各取所需,讓閉環形成,同時環環相扣。
在求職交流社區,經歷化作經驗,陪伴包裹焦慮,互聯網回歸人與人的往來。每個人的人生路上充滿幸運與不幸、掙扎與蛻變,但牛客和牛客上的人們總是懷著相似的目標同行,守望相助。
這一路上,考研亦或是某個工作崗位都不是人生的必選項,只要不斷向前奔跑,峰回路轉總有時。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誰能笑到最后,才是贏家,而如果可以在途中結伴而行,當終點線近在眼前,那會是一群人的狂歡。
圖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