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時代,讀書人第一次考取的功名是秀才,官方的叫法為“生員”。很多人喜歡拿秀才、舉人、進士與現在的學歷相比,認為秀才大致和大學生差不多,實際上現在的一本大學生和清代的秀才比起來,差距十分明顯。
一
以清代為例,生員錄取是有固定名額的,名額根據各地文風高下,錢糧丁口多寡而定,具體分為大中小縣。一般大縣的名額為二十出頭,中縣為十六七個,小縣六七個不等。至于府、州一級的,不過是在這個基礎上略多十幾個而已。
以此來看,讀書人要想考個秀才還是有難度的,就算清代時讀書人不多,但至少也和現在的高中生考取211大學的難度相當。
和現在許多大學動不動就擴招不同,從明初開始一直到清末的五百多年間,秀才的名額始終都是固定的,畢竟以農業為本的封建時代,如果中秀才那么輕而易舉,那還有誰去種地呢?
按照清代的規定,讀書人考中秀才后,是要在當地的官學學習以備來年鄉試的。官學分為縣學、州學、府學,只有在院試中考中生員的,才能進入官學,可以理解為應屆生。而前一屆的秀才,如果沒有考中舉人,也是無法繼續留在官學的。
考中了秀才并非是一勞永逸,生員這個功名也隨時會被朝廷拿掉的。生員進入官學后其身份統一為附生,此后要進行考試,成績最優者為廩生,次者為增生,沒有通過考試的依然是附生。
通俗地理解,附生就是低級生員,增生就是中級生員,廩生就是高級生員。一旦有了廩生這個頭銜,那么就可以吃上皇糧了,清代的標準是廩生每年可以領到四兩銀子,緊著點過,饅頭的錢應該是有了。
不過廩生最大的好處就是有一些灰色收入,因為按照規定,每個童生(通過縣試準備考秀才的讀書人)在院試之前都要找一個廩生為擔保人,稱為“廩保”,這樣廩生就可以拿到一筆好處費,遠比一年四兩銀子的標準要高很多。
二
秀才入學后,接下來最難熬的恐怕是“歲考”和“科考”了,這兩次考試的成績都會決定一個生員的命運。
每屆鄉試之后,各省的學政按例要卸任回京,朝廷會重新派出一個新學政。按例,新學生上任的第一年,就要到各府去主持考試,以檢驗前任學政錄取的秀才是否合格。這個考試就叫“歲考”。
“科考”顧名思義,就是在鄉試之前舉行的一場資格考試。因為一個府包括應屆的、歷屆的秀才總體數量還是很多的,如果都去參加鄉試,那么省城的貢院恐怕也容不下。所以學政老爺要舉行科考,讓那些成績優秀的生員參加鄉試。
歲考、科考的內容自乾隆以后形成定制,一般都是四書文一篇、經文一篇,外加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有時還要默寫《圣諭廣訓》。
歲考的考試結果分為六個等級,文理非常通順的列一等,一般通順的為二等,勉強過得去的為三等,文有瑕疵的為四五等,狗屁不通的為六等。
對于享受國家津貼的廩生來說,要保住每年四兩銀子,至少要考到三等,如果是四等那么不好意思要取消津貼,若是考到五等,則要取消廩生資格,那么要是六等又該如何呢?顯然,生員的資格也是保不住了。
如果說歲考是重新檢驗生員成績及評定等級的考試,那么科試的成績就決定著生員能否參加鄉試。那些在歲考中列五等、六等的,按規定是不能參加鄉試的,這也意味著丟掉了考舉人的資格。
歲考、科考這個制度在清代始終是被嚴格執行的,因此每逢歲科試,秀才們都要高度緊張起來。其中有些五六十歲的高齡秀才,為了保住自己的編制,不得不腆著老臉和后輩們一起參加歲科試,其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三
生員在歲、科兩考時因生病或特殊事由不能參加考試的情況也是有的,朝廷也有相應的制度,要是有特殊情況,本年的考試允許不參加,但要在來年補考。不過要是連續三次不參加考試,那么就要面臨被取消生員資格的懲罰。
只有兩種情況例外,可以不參加歲科考而可以永久保留生員資格。第一種是入學三十年以上的老秀才,第二種是年滿七十歲或身患重病者。
歲科兩考的成績并非是學政老爺說了算,按照禮部的規定,凡是各省所有名列一等的考卷,都要統一交到禮部重新審核,這個程序叫“磨勘”。在磨勘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些卷子存在硬傷,比如不避廟諱、抄襲雷同、平仄失調,不僅要追究生員的責任,學政也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所以每次磨勘之前,學政還要把考卷重新發給生員,把卷子修改潤色一下,然后重新謄寫一遍在上交,這中間花花腸子就多了,反正結果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清代的秀才可以說學到老考到老,不像現在的公務員、教師等編制,一次考試定終生??傮w而言,秀才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絕非一般的大學生可比。
關鍵詞: 總體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