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環境下催生的精銳培訓,是畸生的產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種觀點沒錯。但是以分數論英雄的應試教育,能否培育出精銳、人才、精英,實在要打上個大疑問號。現代社會的家長們,有急功近利的思想,總想揠苗助長地讓孩子接受各種各樣的培訓,或者是逼迫孩子進行各種學習。學習成績不代表能力。只是能讓其進入一個好一點的學校,拿一個文憑而以。但是我們去分析很多政治家、企業家、科學家、學者們、明星們,他們大多數并不是什么名校畢業的,也并不是什么從小就被家長逼迫參加學習培訓班而成長的。他們的成功,在于后天的努力,加上天時、地利、人和而造就的。讀書,要讀好書,讀活書,不讀死書。應試教育的標準化答案,讓經常考試的學生,只會機械地按圖索驥,不會靈活地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社會上發生的事情很復雜,變化多端,一種答案的解決方法,根本就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讀書的目的,是要能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解決不了現實問題,那么讀書只是白讀。曾國藩主張過讀書要經世致用。讀書不能有益于國家,有益于社會,解決現實問題,還不如不讀書。讀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不是為了經世致用,那么學校與學習培訓機構到底是培養人才,還是培育書呆子?很多家長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忽略了一個重要之處,那就是要因才施教、因人施教。按照孩子天賦與特質、興趣與愛好進行培訓與教育,才能讓孩子們真正成長。應試教育實際上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阻礙,最后中國每年不得不向國外引進大量的人才來彌補創新力量的不足。培育小孩的獨立思考能力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企業培育人才,重點也要培育員工獨立思考能力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受應試教育影響而培育的獨立思考能力與獨立解決問題能力,才是創新的源泉。
作者簡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學家。《博銳管理在線》《中華品牌管理網》《中國管理傳播網》等知名管理網站專欄作家。又是多家媒體與網絡作家。研究:歷史、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