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離鄉背井,都是希望有一天能榮歸故里。
對于2003年畢業的彭某來說,埋藏在記憶深處的大學時光,就像是繁華褪盡后的一首悲歌。
直刺胸臆,夜不能寐。
01
即便是經歷了大學生擴招,2003年的高校畢業生也只有212萬人,相當于2022年預計應屆畢業生數的20%。
可是在當時的社會形勢下,大學畢業生想要在社會上找個好工作,也不是一件易事。
那時候,國家包分配工作的政策已經結束了,國企下崗潮的影響才漸漸開始顯現,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如果家里沒有礦,又不是拆遷戶,那么在國企工作不好找,公務員考試還沒有熱起來的那幾年,想要盡快找到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只有五種方式:
第一,進入學生會和院校老師搞好關系,積極打雜、拼命做事,爭取到留校名額;
第二,在畢業前的校園招聘中找到工作,但你需要在超過1000:1的報錄比中獨占鰲頭;
第三,先就業再擇業,很多同學都會去私企或電腦城打工,從月薪幾百塊開始干起;
第四,干脆自己創業,只要敢想敢投資IT行業的同學,后來都得到了相當不錯的回報。
第五、努力備考,通過公務員考試去偏遠鄉鎮的相關部門,開始充實而又孤獨的生活。
很顯然,這位郭同學選擇的,就是投資創業這一條荊棘路。
02
問題是,但凡掏出錢來招聘員工、投資設備、開拓業務,拉起一個堂而皇之的公司團隊來創業,能夠真正在資本市場站穩腳跟的大學生,連百分之一都沒有。
更何況,郭同學在第一步就“輸”了。
因為家庭條件一般,郭同學連學費都需要申請助學貸款,因此2003年畢業的時候,學校連畢業證都沒有給他。
更倒霉的是,他剛到東莞,身份證和錢包就被偷了。
一時間又找不到工作,只好拼命省錢,一天只花十塊錢,就這樣過著“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在難捱又痛苦的猶豫中彷徨了好久,才鼓起勇氣和“讓愛回家”的志愿者聯系。
2022年4月1日凌晨,彭媽媽和親人從湖北到東莞,和彭同學感人重逢,擁抱在一起痛哭失聲。
也讓這一段失散了19年的母子情,得到了一個相對寬慰和令人感動的結果。
03
或許生活就是這樣吧。
即便是大多數經歷過中考和高考的殘酷篩選,在大學校園里接受過優質高等教育的本科生,都能找到足以養家糊口的工作,但總有極少數像郭同學這樣的“就業困難戶”,在眾人志得意滿、錦衣堂食時,自己卻只能顧影自憐、月下獨酌。
但是這一切,實際上誰都沒有錯。
當時國企下崗的職工不少,郭同學家的經濟條件也確實緊張,通過助學貸款來支持孩子讀書,肯定是情非得已。
那幾年普通家庭的經濟狀況都很拮據,在車站和公交車上,時常會有一些“小偷小摸”的行為,所以郭同學剛到東莞就丟了東西,并不奇怪。畢竟少不更事、眼高手低的大學生,一直是這些“江湖老油條”們最青睞的偷盜對象。
我們不難想象,從湖北到東莞,夢想著離鄉背井創業,然后賺錢還清助學貸款的郭同學,當時是抱著怎樣決絕而又豪邁的心情,第一次踏到東莞街面上的。
04
但是很可惜,背負著助學貸款,拿不到畢業證,卻拿著一小筆父母錢財,遠到東莞準備開始創業的郭同學,自從遭遇小偷,沒了身份證也沒了錢以后,等待他的,注定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苦旅”。
真的,現實生活就是這樣。
即便是許多年輕人都習慣了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啃老”,把花費父母的錢,但是總有一些像郭同學這樣,不愛表達、生性敏感、喜好面子的年輕人:
自己寧可流浪19年,也不愿意多花父母的一分錢!
歸根到底,要么是當年花了不該花的錢,剛愎自用地給父母增添了不少負擔,要么是當初父母說了不該說的話,惹得年輕人一氣之下遠走他鄉,寧可流落街頭也不愿意回家見父母。
不管怎么說,這都是一個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悲劇。
總之,大學生沒混好,流浪19年不回家,這一來二去之間,耽誤了的,是郭同學再也回不來的青春,還有郭媽媽一份翹首以盼19年的悲苦母愛。
事實上,每個年輕人都想要事業有成、榮歸故里,但是生活和命運,往往像是一根冷酷凜冽的皮鞭,抽得他們痛哭流涕。
看來這些年,誰都過得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