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浴火鳳凰
前幾天,由于公務去北京出差,與近10年未見的研究生同學又聚了聚。
當年碩士畢業時,幾乎所有同學都選擇了留在北京,而我不太喜歡北京干冷的冬天、常見的霧霾和朦朦的沙塵,所以還是選擇去了南京。
由于專業性質的問題,當年我們這批研究生全部都是男生,沒有一名女生。十余年未見,這些留在北京的同學生活境遇各有不同:
有的繼續深造后留校任教,有的早已下海經商,還有的轉行從政、搞IT、當律師;
有的收入豐厚、生活愜意,有的還在為房子、車子和票子而整日奔波;
有的神采奕奕、容光煥發,有的則頭發稀松、面容蒼老、大腹便便。
細細琢磨起來,自己當年沒有留在北京也許是一件幸運的事,最起碼生活的壓力沒有北京大,還有那宜人的江南氣候。
大家舉杯回憶當年的研究生生活,又傾訴了當下的各自處境,他們用一種“戲謔”的說法——按照地理位置,來對畢業后留在北京的研究生進行歸類(當然,這里所指的是男生):
第一種是選擇中關村的研究生,能掙大把大把的票子,但生活單調乏味,業余時間幾乎都奉獻給了工作;
第二種是選擇建國門的研究生,標準的外企白領階層,掙錢雖然不及中關村的研究生,但也著實不少,他們更懂得享受生活;
剩下的一種,就是選擇三里屯的研究生,大錢掙不來的,卻對于玩樂卻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我個人認為:這種分類標準雖然不能完全概括出留在北京的研究生生活,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不同的生活境遇和生活態度。
1
選擇建國門的研究生
——雅皮的幸福生活
這里所說的建國門,是指以建國門的新國貿飯店為中心,以2.5公里為半徑畫圓的一片區域,與北京原先劃定的中央商務區基本吻合。
這里幾乎囊括所有在北京安營扎寨的外資企業,其高檔寫字樓里,匯集世界知名企業的中國區總部或辦事處,很多研究生畢業后都希望能夠在這里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
每天清晨,數以萬計的西裝筆挺的白領精英們,攜帶筆記本電腦或夾著公文包,行色匆匆地從京城的各個方向涌來。
M哥就是他們其中一員。因為當年學習成績相當優秀,導師強烈推薦他繼續深造并留校任教。但他考慮到家庭境況不佳,所以決心去高收入的外企工作。
他歷經了4輪激烈的競爭,最后從幾千人中脫穎而出,如愿進入了心誼的外企。不過,到建國門上班的第一天,他就被告知:從周一到周四都要穿正裝,西裝、領帶、皮鞋、工作牌,一樣都不能少。
用M哥自己的話說:西裝,是建國門男人代表性的著裝,而剪裁精美的老牌西裝,比如塞維里 昂牌的西裝,更是高層管理人士的最愛。
他們喜歡用黑灰色調、細條子或非常淺的格子等顏色,營造出穩重的形象,再搭配一件西裝背心,里面的襯衫多是白色、藍色。
然后,再輔之以變化的領帶和背帶,再配上一款象征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手表,如勞力士、雷達表,使他們看起來好像剛從董事會出來的人。
這種穿著打扮會增加高級白領的權威感,又不死板沉悶。總之,每個細節都一絲不茍。
穿著上的精心,在某種程度上印證外資企業的規范化,員工的這種自覺性跟公司制度的潛移默化息息相關。
M哥產生類似強烈的體會,是在第一天上班時,從人力資源部接到第一份清單開始的:上面詳細寫明需要辦理哪些手續,其中,哪些需要自己完成,哪些需要別人幫你完成,還有你需要找的人的姓名、辦公樓層等等,全部都一清二楚。
與所有在外企工作的男人們一樣,M哥每天都要設法完成工作定額,因為它決定錢包的充實度。
早上9時從建國門出發,大概中午11時到達天津,12時才請客戶吃飯兼談生意,15時約見天津地區的代理商,16時30分驅車返回北京。18時30分回到公司,晚上還要加班撰寫當日的工作匯報交給老板。
這是M哥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工作日。
也許是平時工作壓力太大的緣故,像M哥這樣的高級白領們放松起來相當瘋狂,唱歌、蹦的、打保齡球、玩沙狐球……
總之,任何好玩又時尚的東西,他們都不放過。既然大多是單身,家又不在北京,難免想方設法找樂。
選擇建國門的研究生偶爾也去泡吧,只不過比起喧鬧的三里屯,他們更喜歡去一些有異域情調的主題酒吧或餐廳。此外,他們中的很多人對美食都有一種由衷的愛好,常常會驅車幾十公里,只為吃一頓海鮮或野味。
這大概是因為陪客戶,就算吃得再好,也總是吃不爽吧。近些年,他們紛紛迷上自己開車去越來越遠的地方探險、旅游,也許流浪漂泊是每個人的夢,建國門的男人也不例外。
2
選擇中關村的研究生
——中產階級的未來
曾經有一則描述中關村單身男人的俏皮話:
聯想的王老五太辛苦,加班家不顧;
方正的五老五太呆板,對著電腦不理俺;
還有那站柜臺的小老板,說是一年流水上千萬,咋看咋像售貨員。
碩士畢業后,Z哥就蝸居在中關村附近一所高校的學生宿舍里,在當年互聯網風頭最勁的時候,他進入一家剛起步的IT公司,但后來公司倒閉了。
不過沒過多久,他又搖身變,為成一家電子商務網站的市場部經理。
中關村是許多年輕人“夢開始的地方”,這里每天都有公司開張,也有公司倒閉。
選擇這里的研究生們更崇尚可以駕馭自己未來的智慧與自信,所以,“普通襯衫(T恤)+牛仔褲(休閑褲)+休閑鞋(運動鞋)”,成為中關村男人的著衣經典,但他們又可以細分成三種類型:
類型一:刻意不穿名牌,對名牌不關心,或把名牌穿得不像名牌。他們追求的是有個性的生活質量,享受與眾不同的舒適樂趣,在乎“我就是我”。
類型二:向往更寬松的生活,以含蓄的色彩顯示自己的雅皮,用著裝細節表現自己的智意,在看似錯亂的搭配中展現自己的游刃有余。
類型三:以考究的方法,刻意表示自己的不考究。他們上班時不一定要西裝革履,多數時間里,他們可以學習李澤楷用球鞋配西裝,創造了用圓領衫來配西裝的隨意格式。他們喜歡在不經意處,表露自己的驚人之處。
選擇中關村的研究生信奉“工作就是生活”,他們可以連續幾天幾夜不睡覺。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
但這并不表明他們不熱愛生活,80后、90后的研究生們,似乎可以隨時放棄工作,自己解放自己,熱衷看來充滿苦難的假期旅游,例如:騎自行車去西藏、獨自穿越冰河、徒步探險沙漠,充滿強烈的自我實現情結。
在飲食方面,選擇中關村的研究生遠沒有選擇建國門的研究生那么講究,他們比較崇尚簡單的生活,鄙視舊的價值標準。
中關村研究生常常會用一份盒飯或一碗泡面,就解決了午餐問題,然后繼續埋頭工作。
3
選擇三里屯的研究生
——藝術青年或老青年
喜歡在三里屯一帶活動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擁有一定的藝術細胞、稱自己是被學術耽誤的各類“藝術家”。
他們畢業之后,在忙于工作維持生計的同時,也在追逐心中的藝術:畫油畫、拍微電影、搞行為藝術,還有的當業余歌手、模特、演員、服裝設計師。
H哥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個,研究生畢業后在圓明園附近租了一間地下室。他很喜歡泡吧,但泡吧確實改變了生活軌跡,使他迅速打開社交圈子。
H哥在這里結識很多“老外”,而“老外”又是圓明園畫家村的主要主顧,他不僅在酒吧里找到了自己的“藝術”事業,而且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喜歡三里屯,因為這里有一點自由、有一點奢靡、有一點空虛的氛圍。
這是他理解的城市的味道。
雖然我們有的同學說感覺這里有點惡俗不堪,毫無個性,但H哥在這里卻覺得很興奮,端著酒杯不停地和滿屋子的朋友周旋著。
H哥說:“我是一個生活比較隨意的人,不刻意地追求,不愿意固定,生活永遠沒有穩定,我的理想就是喝酒喝得高興。”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軌跡,研究生畢業后選擇留在何處并不是特別重要,并沒有優劣之分。
最重要的,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加入經管之家大家庭
讓學習成為每天生活的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