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小醫育兒,原創好文,歡迎轉發分享。
在我們國家,從來不缺乏神童的故事,神童們雖身份各異,但卻有著智力超群、年少成名的相似之處。
你還記得17年前那位“全國最小的大學生”張炘煬嗎?
他,不到10歲就參加了高考,并以505分的成績考上了天津工程師范大學。一時之間,各路媒體爭相報道,很快他便成了“神童”。
更令人驚嘆的是,小小年紀的張炘煬不僅順利地完成了本科學業,還在3年后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之后又在16歲時考上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博士,又一次創造了“全國最小博士”的神話。
小小年紀卻蘊藏了如此大的能量,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如今17年過去了,他是否創造了更大的成就和奇跡呢?
2歲識千字,10歲考大學
張炘煬,1995年出生于遼寧盤錦市盤山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街道辦公務員,母親則是一名高中地理教師。
從小記憶力驚人的他,因受到家中良好學習氛圍的熏陶,于是從小就熱愛讀書,而父母也堅信他未來一定能成氣候。
當然,小炘煬也沒有讓父母失望,而父母也幾乎將育子成才作為終身事業,尤其是小炘煬的父親張會祥。
2歲時,當別的孩子蹣跚學步,小炘煬已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
2歲半時,他認識的漢字已多達2000,而別的孩子還在牙牙學語。
6歲時,他和其他孩子一樣,剛步入小學。
雖然入學的年齡不占優勢,但很快他便在學習上與其他同學拉開差距。
一個月下來,他便掌握了一年級的知識點,順利跳級到二年級;
又一個月過去,她完成了二年級,再次跳級到了三年級;
三年級他也只用了4個月,之后便直接跳過四年級,直接讀了五年級;
五年級總共也只花了2個月時間,便直接讀六年級。
2002年,小炘煬結束兩年的小學義務教育,步入初中。
進入初中的他,似乎變得安分了許多,他總算完整地讀完了初一初二。
不過,就在初三關鍵時刻,老師卻反映說小炘煬上課不好好聽課,但每次又能對答如流,于是小炘煬父母就想,既然這樣還不如帶回家自己教。
在家自學半年以后,算是初中畢業的小炘煬又被父親托關系到盤山縣高中就讀高三。要知道,這個時候的他才年僅9歲,而別的孩子還在讀小學三年級。
來到高三后,雖然連續跳級讓小炘煬成績不再名列前茅,但依然穩定在中上游,每次模擬考試也基本是500分以上。
果不其然,2005年高考如約而至,這個還沒有身/份/證的10歲男孩在眾人矚目之下走上了考場,最終以穩定的水平、505分的成績被天津工程師范大學成功錄取。505分的成績,雖談不上高分,但也高出了當年遼寧的二本分數線50分。
實際上,小炘煬還有很多選擇機會,比如復讀,這個年齡勤加訓練幾年,考上清北也不是難事。然而,對于他的父母來說,可能更看重兒子創造的中國最小年齡大學生的記錄吧。
于是,當別的孩子還在享受盡情觀看動畫片的暑假之時,他已經準備開啟美好的大學之旅。
面對質疑,父母依然堅持送兒子上大學
就出生環境來說,其實張炘煬并沒有太多優勢。不過,這都不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才是一個人成材的關鍵因素,什么樣的父母造就什么樣的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復制品。
實際上,他之所以令同齡人難以企及,主要還是因為有一個全能的父親,他的所有科目都是父親一手輔導。
眾所周知,大部分人的知識巔峰都在高考結束后一小段時間,而步入中年的張父居然還能在家輔導出“天才”兒子,9歲就上高三,10歲就考上了大學。難以想象,張父為培養兒子,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
張父曾表示,自己沒有采用什么特別的教育方法,但他們夫妻都非常愛學習,正是這樣的言傳身教,培養出了一個同樣愛思考、愛學習的“小神童”。
小炘煬考上大學的事情一經媒體曝光,消息不脛而走,小炘煬很快火了,但同時也面臨鋪天蓋地的輿論質疑。
有人說,500多分并不算高分,畢竟高考700多分的人也大有人在。
也有人說,還不如復讀試試,說不定就考上清北名校了,未來可期。
甚至還有不少專家和教授都表示擔憂,小炘煬雖然天賦很好,但心智不成熟,如果教育不當,繼續揠苗助長,未來很可能是下一個“傷仲永”。
實際上,小炘煬的稚嫩和不成熟在采訪中也被看得清清楚楚。
雖然面對記者的提問,他都自信滿滿地從容應對,他說自己未來想做大學教授,還說北京和天津是中國最好的地方,說自己未來要在天津讀大學應該會很輕松;
但是,前一秒還是成熟“小大人”模樣的小炘煬,后一秒就不耐煩地說自己要出去玩了。
不過,無論別人怎么說,張父有自己的想法,他堅持認為,復讀會給兒子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不僅挫傷學習積極性,而且還無形中增加了很多壓力,所以還不如等孩子上大學以后再看,畢竟未來還可以繼續考研和讀博。
于是,張父決定暫辭工作,去天津陪著兒子上完大學,而張母則將工作調到了河北廊坊。
進入大學后的張炘煬,比大家想象中適應得要快,他甚至在第一次英語測試中,獲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績。
對于很多大學生苦惱的高數,張炘煬更是表現得格外突出。就這樣,在父親的悉心陪伴和照料下,張炘煬安然度過了4年大學時光,同時在2008年順利地考上了211高校北京工業大學的數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那一年,他才13歲,學校考慮到他年紀尚小需要人照顧,于是就給他安排了一個兩人間的宿舍,從而方便張父繼續料理他的起居。
看似一切按部就班,按照張父規劃的路徑在走,但他不知道的是,此時的兒子的青春叛逆期已經開始。
他開始向父親提出要求,自己想要自由,不想繼續陪讀,于是經過父子反復協商,他們最終達成一致:那就是從今以后開始獨立求學。
研究生畢業前,以讀博為由逼父母買房
由于前期張父很看重兒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因此離開父親之后,他便很快和周圍的同學打成一片。盡管年齡比其他同學小很多,但這一點都不妨礙他成為班里最活躍的一份子。
不過,突然的“放縱”還是出現了副作用,那就是張炘煬的學業徹底失控,成績急轉直下。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萬事萬物都有它自然的生長規律,如果人為強行干預,最終肯定是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實際上,張炘煬學業下滑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父親的突然放手,而是因為多年的超前教育、揠苗助長,最終到了物極必反的時刻。
后來,他還在網上發布過激言論,說自己這樣的學霸才配得上北京這樣的大城市。
在他看來,北京的亂象就是因為低素質的外地人(尤其是東北人)造成的,這些外地人對北京毫無建設意義,就應該被限制入京。
甚至,還在碩士即將畢業之際,以學業為由威脅父母在北京為他買房,否則就不繼續讀博。
盡管后來很多人評價說這孩子天賦異稟,很有投資眼光,但說實話我真不覺得這有什么值得表揚,因為即便是你博學多聞、眼光獨到,就應該“命令”自己父母為自己買房嗎?
孔子在《論語》有言:“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什么意思?即便是父母有錯,你都最好委婉地勸說他們,還不能有過多怨言,更何況以這種方式威脅父母,簡直是大不孝!
要知道,2011年北京的房價雖比不上現在,但也需好幾萬一平方了,這對于單靠母親支撐整個家庭經濟來源的張炘煬一家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然而,由于對兒子寄予厚望,張母和張父不得不妥協,用租來的房子哄騙兒子說是買的。于是,張炘煬這才安心從北京工業大學畢業,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再次刷新了記錄,成為中國最小的博士生。
“天之驕子”或許注定“泯然于眾人”
2011年9月1日,初到北航報到的張炘煬雖然年僅16歲,但脫掉了以往的稚氣,顯得成熟了許多。
師從周夢教授之后,張炘煬在科研方向上一直比較迷茫。
因為導師周夢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差微系統的計算機符號計算算法,而張炘煬對此并沒有什么興趣,這讓周夢也非常為難。
后來,周夢教授就建議他換個研究方向,但因為這么多年,張炘煬一直處于急功近利,被父母左右未來的狀態,實際上他讀博時都還沒搞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么專業,想要研究什么方向。
就這樣,幾年過去了,換了幾個研究方向,他依然沒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沒有做出任何研究成果。
據我所知,北航博士生畢業的要求是必須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至少3篇,而且還要滿足以下任一條件,當然專業不同要求也有所不同。
顯然,如果張炘煬自己不改變心態,不沉下心搞研究,他很可能博士都無法畢業。
雖然他到底有沒有畢業,我們不得而知,但我肯定的是,他大概率會泯然眾人矣。
實際上,張炘煬的結局并不會令我太過驚訝,畢竟他對成功早有定義——北京戶口,買房子,找個好工作。
寫在最后
每個兒童都有其成長規律,如果我們作父母的不尊重這種自然規律,強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兒童,那我們終將培養出一些老態龍鐘的兒童和年紀輕輕的博士,你看張炘煬不就是嗎?
正如教育學家盧梭所言:“每一個年齡,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狀態。”
3歲有3歲的童真,10歲有10歲的驕傲,我們作為成年人為何要為那些不確定的“美好未來”,而犧牲掉孩子眼下最確定的童年幸福光陰?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學編輯的我,現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