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朗讀,我們常常會想起小學生早上的晨讀課,大家一起舉著書本大聲誦讀課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經歷過。
然而,這種朗讀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學習嗎?是否朗讀能讓我們加深記憶呢?
記憶的過程
記憶是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是人最基本的智能之一,聯結著我們的過去與現在。一切經驗都要經過編碼、儲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記憶過程。記憶有3個不同的階段: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以背單詞為例,megalomaniac這個詞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僅僅留下一個感覺記憶,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左右,我們知道了這個詞是一堆字母組合而成的。如果我們想記住這個詞,就要對它進行編碼,編碼的過程帶有很多個人色彩,有些人可能會按照中國的讀音編碼“買個鑼賣你艾克”,有些人可能會按照英文詞綴詞根編碼。
但這樣僅僅是進行了初步的深加工,短時記憶也只能保持一兩分鐘而已,只有不斷進行復述重現,這個詞才有可能形成長時記憶。刺激物的重復出現是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必要條件。否則記憶的死敵“遺忘”就將它帶走了。
朗讀是一種“深加工”
一般而言,朗讀處在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過渡的過程。短時記憶有兩種編碼方式:聽覺編碼和視覺編碼。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通過圖像依次呈現B,C,P,E,V,F幾個字母后,再要求被試者按照順序進行回憶。結果發現,視覺呈現條件下,發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發生混淆,而形狀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間很少混淆。這說明聽覺也是很重要的編碼方式。
因此,邊看邊讀是一個雙編碼的過程,既區別了語音也區別了語義,對信息的深加工更有助于記憶的形成。另外,在讀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記憶的信息上,也更能幫助我們記住它。
不過,要真的實現終生不忘還需要不斷復述,及時鞏固知識,而不要等到已經崩潰后再去修補。
改善記憶有妙招
關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記憶力,除了朗讀這種深加工之外,還有一些簡單易學的方法。
1.大腦覺醒狀態
大腦的覺醒狀態是指大腦的興奮水平。早在19世紀,心理學家就已經發現,上午11點到12點之間的記憶效率最高,下午6點到8點效率最低。
2.對記憶材料的加工深度
朗讀本身就是一種深度的加工。對記憶材料的含義的思考,尤其是與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識建立聯系的程度越緊密,加工的深度就越深,記憶的效果就越好。
3.組織有效的復習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學習半個小時之后,遺忘率就會達到40%左右。因此,保證良好的記憶需要及時的復習。另外,分散復習比集中復習要好,也就是每天花費10分鐘復習3次的效果比一天花費30分鐘復習一次的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