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市中小學生在家上網課已經兩周,部分學生和家長開始感覺到一些壓力,部分家庭也為親子矛盾而煩惱。昨天舉行的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就此給出心理調適方面的建議。他表示,對孩子居家上網課的不滿,大多數來自家長而非孩子。孩子的心理調適也要從家長做起。如果想更加平和、理性地度過這段特殊時期,孩子和家長可以一道完成“加減乘除四道題”。
謝斌直言,本輪上海疫情受影響較大的是中小學生,不過,無論哪個階段的孩子及家長,其實都有一些共性的心理困擾:
一是失落感。學校時開時閉,感覺讀了個不夠完整的書,同時擔心未來還會遇到這種情況;
而是危機感。覺得在家無法正常學習,可能被別人超越,還有人希望孩子乘此機會“彎道超車”,所以總是憂心忡忡。
三是無序感。覺得自己不僅有一大堆要操心的事,還成了全天候的“老師”,整個生活亂成一鍋粥。也擔心自己做不好老師角色,怕孩子一旦養成耽誤學習的不良習慣,今后就無法糾正。
四是自責感。孩子覺得如果無法正常學習,或者網課學得不好,對不起家長;家長覺得如果沒輔導好、管理好孩子,會愧對了孩子。
針對這些困擾,謝斌也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來做一份特殊的“作業”,度過這段特殊時期。
首先,保持節奏做加法。居家學習缺少學校嚴格的時間管理和老師監督,如果沒有很好的自律性,學習節奏就容易亂。孩子可以在家長協助下,自行制定每天的學習計劃,讓自己跟上空中課堂和老師要求的節奏。同時,可以在家中布置一些類似教室的學習環境,保持在校期間的一些儀式性活動。比如,有的孩子在家每天早上升旗,進行一些儀式性的活動。當然,也要注意勞逸結合,休息時間可以和同學們互動游戲。
其次,順應變化做減法。在經歷突發的變化和壓力時,往往都需要經過一段適應期,才能和新環境磨合好,恢復常態。比如,孩子上網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發脾氣或者不容易接受管理等,這些可能是孩子在調整自己去應對變化,是他的一種方式和過程。此時,家長要用包容和淡定的心態去面對,少一點急躁,少一點指責,冷靜地幫助孩子調整適應。其實,孩子適應變化、恢復生活和學習正常狀態的能力比成年人強。
再次,親子互動做乘法。家長要給孩子做好引領和示范——在困境中不慌亂、在重復中不單調、在消遣中不沉迷,這樣才能和孩子共同營造出樂觀、積極、有腔調的生活和學習氛圍。不能出門運動,就在家PK平板支撐、PK俯臥撐、跳繩等等來開展運動;不能出門聚餐,家長和孩子可以一道在廚房里為自己做一桌健康的大餐。親子之間良性互動起來,幸福感能夠加倍,正能量也能夠加倍。
此外,提升效率做除法。作為“分母”的家庭環境和人際氛圍越簡單尋常、越少相互干涉,家長之間關系越和諧。家長本人越少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或者至少不在孩子面前過多暴露負面情緒,孩子的自覺性和專注力就越強。如果和學校老師配合對孩子再適當加以引導,孩子的學習效率就更能得到提升。
謝斌坦言,為人父母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是父母時,內心會充滿力量,感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帶領孩子一起獲得人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