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馬冬昕來說
她的人生有“兩面”
人生的A面
顯得非常順利
她曾是清華“雙胞胎姐妹花”中的妹妹
斬獲清華本科和研究生“雙料特獎”
然而人生的B面卻并非如此
她曾遇到過情緒波動
生活和學業上的挑戰
也曾想過放棄
但她并沒有停下腳步
在崎嶇的路上繼續前進
一面是鮮花掌聲
一面是眼淚掙扎
聽她講述故事
是否對我們也有所思考和啟發
讓我們一起聆聽
我叫馬冬昕,我人生的A面,看上去非常順利:2008年保送進入清華大學化學系讀本科,2011年獲得本科生特等獎學金,2012年保送進入清華大學化學系讀直博,2016年獲得研究生特等獎學金;2017年博士畢業后,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做博士后研究;2022年初入職清華大學化學系,擔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然而,我人生的B面卻并非如此。
我人生的B面,曾經無數次出現情緒波動。
大一新生入學之后,有一段時間,我每天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用被子蒙住頭,默默流淚,因為思念家鄉,因為水土不服,更因為焦慮不安,不知道自己能否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在系內新生黨員座談會上,大家一一講述入學以來的所思所想,我也訴說了自己的擔憂:周圍同學有不少是國賽的金牌、銀牌得主,而我只是省賽一等獎,保送生考試成績僅比錄取線高出0.5分,是名副其實地“擦線”進清華,會不會趕不上大家呢?
輔導員用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鼓勵我,說:“只要你堅持努力,總會慢慢進步,一年趕不上大家,就用兩年、三年。”我半信半疑,但左思右想,也沒有別的辦法,就說服自己,放平心態,將擔憂轉化為行動。平時早出晚歸,盡量多去教室上自習,有學不懂的地方,就及時找老師、助教答疑。偶有閑暇,也會約上新認識的好友散步、聊天,或者參加各種社工、社團活動,積極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
獲得本科生特獎,保送碩博連讀之后,我心情很復雜。一方面,我為自己之前取得的好成績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我也因為聽到周圍“學習再好也沒用,科研不一定能做好”的聲音而心生惶恐。受到情緒波動的影響,大四下學期開始做畢設之后,我的學習狀態陷入低谷:每天上完課,浮皮潦草地做一會兒實驗,就早早地回到宿舍,窩在電腦前看電視劇、打游戲。回想當時,我看的都是老掉牙的電視劇,毫無新意;玩的都是電腦系統自帶的“掃雷”“空當接龍”之類的游戲,極其無聊,然而我還是沉浸其中,難以自拔。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玩了兩個多月,課題進展緩慢,人也顯得萎靡不振。
導師看出了我的異常,在一次組會之后,專門找我談話。在得知我的擔憂之后,導師對我說:“本科期間學習成績好,說明你足夠聰明和勤奮,基礎知識也扎實,那么,你在科研上就是有潛力的。進入研究生階段,除了聰明、勤奮之外,也要講究方法:好好做實驗的同時,還要多看文獻,積極思考學術問題,就能做好科研。”
在導師的鼓勵下,我慢慢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循序漸進地提高做實驗、看文獻的時長和效率,終于漸入佳境,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并有幸獲得了研究生特獎。
我人生的B面,曾經無數次想要中途放棄。
我的博士課題是“可升華離子型銥配合物的材料設計與性能研究”,從科學意義來說,可以解決傳統材料設計的瓶頸問題,實現對材料物理化學性質的調控;從知識產權方面,則可突破別國掌握的核心專利限制,具有戰略意義。導師告訴我,這個課題難度很大,之前幾次讓學生嘗試,都無果而終;但是,這個課題真的很重要、很有趣,建議我試試。
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導師的鼓勵下,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先上網查了資料,看了文獻,發現整個領域當時僅有一篇研究論文,5年前發表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知名期刊上,之后再也沒有類似的報道。這使我感到好奇:這么久的時間里,難道這一領域真的沒有任何進展嗎?于是,我給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寫了一封郵件,詢問后續如何。對方很快回信了,表示“這個課題確實很難”,但是,也不妨一試。于是,我興致勃勃地開始嘗試:設計合成各種材料,提純之后,再進行物理化學性質表征,研究材料是否可升華……
沒想到,這一試,就是整整兩年。我勤奮地工作著,失敗的結果卻寫滿了我的實驗記錄本。這使我感到挫敗,逐漸認識到科研的不易與艱辛,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看著周圍同級的博士生同學一篇接著一篇地發論文,我有些坐不住了,寢食難安,就幾次三番找導師,提出更換課題的想法。導師對我說:“你現在已經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了,不往下做,多可惜啊。你要不再堅持半年吧,如果到時候還是做不出來,咱們就換方向!”
我半信半疑,但確實也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于是按照導師的建議,繼續做了下去。終于,在嘗試了7種材料體系之后,我們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之后的幾年里,我合成了近百種新材料,制備了近千個有機發光器件,撰寫了18本、近4000頁的實驗記錄。它們摞在一起,像小山一樣,詳細記錄了我的點滴努力,讓我感到踏實和欣慰。
博士畢業之后,我孤身一人,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課題組節奏快,工作忙,我每天早出晚歸,上下班路上,常常一個行人也沒有。有家難回,這使我覺得傷感,孤獨像烏云一般,籠罩在我的頭頂。
初來乍到的一個晚上,我在學校附近散步,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天暗了,起風了,還下起了鵝毛大雪。我在黑燈瞎火中迷了路,只能憑借大致的記憶,沿著每個方向走走看,就這樣,長途跋涉了兩個多小時,才回到系館。我又累又冷又餓,驚魂甫定,一進辦公室,就忍不住哭起來。師兄師姐看見了,紛紛走過來安慰我,往我手里塞了各種零食,說:“吃點東西,心情就好了!”
友誼和時間都是良藥。在海外漂泊久了,我逐漸和師兄師姐熟悉起來,也習慣了這種孤獨而忙碌的生活。合作導師要求嚴格,為了加快實驗進度,我經常早晨5、6點鐘就到實驗室工作,有過抱怨,也有過委屈。倦了,就在心里賭咒發誓“做實驗好累,我再也不做科研了!”然后,去體育館跑個步、游個泳,釋放一下壓力;困了,就趴在辦公室的桌子上小憩片刻,然后喝一杯咖啡,或者吃一個冰淇淋,繼續工作……在內心深處,我把對祖國、對清華、對親朋好友的思念之情,都化作努力工作的動力。“早日學成歸國”是那些年里,我最大的精神支柱。
今年年初,我如愿回到祖國,回到母校,成為了一名青年教師。我覺得幸福,能和昔日尊敬的老師共事,在園子里教書育人,實在是三生有幸;又深感惶恐,不知道自己能否順利度過職業生涯的第一站,在未來的學術道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好。面對全新的壓力與挑戰,焦慮撲面而來,我仍然磕磕絆絆地繼續前行著。
這就是我人生的B面。也許有人會說,在你眼中,“努力”二字,仿佛輕描淡寫,還算是B面嗎?我想說的是,努力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并不是每天都必須達到的境界。即使現在,我對大多數事物已經形成穩定、清晰的認知,還是會偶爾受到周圍人和事的影響,出現情緒的波動或狀態的起伏。焦慮、惶恐、沮喪、倦怠……這些困擾,我也經常體會,也為之苦惱。但是,那又如何?我們都是凡人,只要整體處于螺旋式上升的狀態即可,沒有必要苛求自己像鐘表一樣精準,像苦行僧一樣生活。
A面是鮮花與微笑,是榮譽與掌聲。B面是眼淚與掙扎,同樣是珍貴的心路歷程。我記得自己合成的第一種發光材料,它在紫外燈的照射下,發出了美麗的光芒。那一刻,我與發光材料“一見鐘情”,真真切切地領略到了科研之美、化學之美。我記得那些迎著朝陽走向系館的清晨,那些在實驗室里度過的夜晚,那些專注于學術研究的日子。歷經艱難的歲月,才能產出學術成果,這使我愈發相信,在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上,會有崎嶇坎坷的山路,也會有意想不到的風景。
A面是我
B面也是我
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而真實的我
因為,成長是連貫而起伏的過程
不會一帆風順
也沒有一蹴而就
但與此同時
每一分努力都不會白費
它們如同一顆顆種子
默默地埋下伏筆、積蓄力量
有朝一日生根發芽
像花朵一樣地綻放
成就生命的傳奇
●
●
●
來源 | 清華職業輔導
排版 | 楊天舒
編輯 | 楊天舒 趙姝婧
校對 | 龔昕冉
▼
▲清華又成立一所研究院!
▲痛悼東航客機墜毀事故遇難同胞!
▲靜花疏雪,悠然落清華
▲首次實現!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