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唐曉勇校長在分享中強調了媒體素養的問題。幾年前我在主持一個培育站的工作時,就同老師們說過,教師的工作說白了就是傳播的工作,2014年我就查過國內師范教育的課程體系,就沒有發現傳播學與傳媒學課程,今天似乎狀況依然如此。
現實的悖論是,今天幾乎人人都是,至少都可以是自媒體人,然而,有多少人具備基本都媒體素養呢?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自己首先得讀一讀有關傳媒學的書籍。
如何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我覺得美國人埃拉德·吉爾認為給企業從業人員的培訓的建議對我們是有啟發的,“培訓內容包括定義關鍵詞(‘不得發表’是什么意思?‘匿名發表’是什么意思?),介紹各種類型的訪談的預期效果(廣播訪談、線下訪談、電話訪談、視頻訪談等等),還要有針對回答困難問題的演練環節。你應該練習講好公司的故事,能夠簡潔地回答關于產品、競爭對手和你自己的問題。”但是學校不是企業,至少他談到的內容有部分需要我們從學生學習的視角去置換。但他談到的“不得發表”“匿名發表”涉及的是媒體倫理的問題,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芬蘭學者科絲婷·羅卡在《現象式學習》有一節內容是談“多媒體和溝通”的,作者認為“媒體素養是多元識讀能力的一個子范疇”,“媒體素養與數字、信息及視覺素養重疊。它強調對各種媒體生態中的信息和知識的加工處理,對媒體文化現象的概念性理解、批判性思考,與媒體的互動,或涉及媒體的社會實踐。”芬蘭官員表示,“大眾媒體服務的受眾獲得與其內容相關的識讀能力至關重要。”“媒體素養在數字環境下面臨著新的挑戰。”歐盟官員表示,“媒體素養與活躍的公民身份、民主、視聽領域、文化遺產和身份認同緊密相連,同時它也能保護未成年人免受有害內容的侵襲。他們還要求媒體行業自身就提高媒體素養的方法提出積極的建議,比如提供與數字化內容和搜索引擎相關的工具,以及開展與傳播商業媒體信息有關的公共宣傳活動。”
作者主張:“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創建內容時結合不同的媒體、格式和技術。教師還應幫助學生認識到不同類型的公共媒體的功能并教會他們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著重強調培養評估信息傳遞的風格、理解互文性和識別不同媒體類型特點的能力。”“要引導學習者去了解媒體內容類型的獨特特征。通過各種媒體和平臺創建多媒體的內容非常重要。學生應獨立或以小組的形式練習解釋、分享和評估發布在不同媒體中的信息。例如,制作一個視頻或動畫并將其發布到學校的內網上是需要進行集體協作的工作,它有助于理解多媒體的創建以及如何在事實和虛構之間取得平衡。閱讀莎士比亞文學作品和觀看當代電影可以提高對互文性的理解,因為許多現代藝術作品都借鑒了經典。最終,學生能夠學到如何獨立創作多媒體內容,并通過各種媒體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還可以和其他學生一起討論不同類型媒體的顯著特點并評估互文性。比如《西區故事》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共同主題是什么?”我覺得高中語文新教材雖然設計了類似學習任務,但無論對沒有媒體知識的教師還是學生而言都是脫節的。如果教師不主動去了解這些知識與技術,是不能承擔這些教學任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