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紀錄片導演周浩,用了一整年時間,跟拍福建省武平市一所普通高中高三畢業生的真實生活。
影片《高三》中的每一個鏡頭,都能勾起幾乎所有人的回憶。黑板上的勵志語句、書桌上堆得比人還高的試卷、緊湊到只容一人通過的課桌椅……
但還有一小部分人的高中生活,不是這樣的。
2012年,張琳導演、周浩監制的紀錄片《真實生長》開始拍攝。
他們選擇了跟拍北京海淀區十一中學里的三位學生,距今剛好10年。
這里的學生大多是北京中產,學校率先進行了教育改革,施行的是與大學類似的「導師制」與「走班制」的教學模式。
學生自主安排課程、每天下午4:15放學、高三仍有豐富的社團活動……
連導演張琳都曾感嘆:「作為一個碩士畢業還工作了兩年的人,我看到這么一群小朋友,感覺自己這大學跟白上了一樣。」
這部紀錄片,揭開了中產精英教育的神秘面紗:
在那個沒有雞娃的時代里,他們是怎么考上名校的?
紀錄片跟拍的三位學生,各有各的特色。
周子其是非典型學霸,不用費很大力氣,就能考出好成績。
但他也是學校里有名的刺頭,在教室里公然用電腦打DOTA,和老師頂嘴更是家常便飯。
高一開學軍訓動員會上,周子其就讓所有人驚掉了下巴。
老師說:「在訓練的時候禁止擦汗,是為了拓展你們的自制力,規范你們的規則意識。」
周子其反問:「老師,如果公共意志和人性相違背,我該遵從誰的看法?」
老師說:「公共意志代表的是現成的人性。」
幾個回合之后,老師以為說服了周子其。誰也沒想到,不久之后周子其竟然給校長寫了一封「萬言書」,論證軍訓改革的必要性,并設計了一整套合理的軍訓方案。
最終,學校取消了初中軍訓,并將高中軍訓縮短了兩天。
這場博弈,周子其勝利。
相比于周子其,陳楚喬不愿意在學校事務上花時間。同齡人還在適應高中生活時,她已經開始思索自己的職業生涯:
我要考什么大學?讀什么專業?
她慶幸學校管得很松,沒有班主任天天盯著上課,
感覺自己被當作成年人來對待。
但她也清楚地知道其中的代價,無論搞砸什么事情,都得用一個成年人的態度去解決問題:
負責任,懂擔當。
看到這里,我幾乎忘了她還只是一個15歲的小女孩。
如果說
周子其和陳楚喬是北京中產孩子的代表,那么李文婷則是小鎮女孩的代表。
因為戶口問題,父母將她從老家山西大同轉學到了北京十一中學。
她幾乎符合乖乖女的每一項標準,把學習和考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每當以周子其為首的學生內閣,向學校提議自由使用手機、更改食堂價格時,她都認為:「我們應該去適應,而不該去挑刺。」
甚至在某些時刻,她更懷念老家的教育模式:成績下降了,就會被班主任狠狠批評一頓,接著立馬發奮圖強,追趕上來。
這場突如其來的教育改革,像是一場社會實驗。將三位背景、性格迥異的學生置于陌生的環境與規則中,觀察他們的應對方式。
高中三年,往往決定了人生后三十年的走向。
這場「實驗」中,他們做出的每一項決定,都仿佛在隱喻未來。
大概所有經歷過青春期的人都能明白,「選擇」究竟意味著什么。
左手是理想,右手是現實
。
拿著筆寫作業的時候,藏在桌上堆疊的書本下的,是寫著夢想的日記本。
在一場考試定終身的殘酷現實中,我們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可內心蠢蠢欲動的火苗,總在影影綽綽地搖曳著。
在一次模考中,海淀區語文作文平均分45,周子其只有35分。
老師分析他看待問題的角度太深刻,也許在應試教育中,人要學會妥協,寫閱卷人想看的東西。
爸爸更是急得跟班主任「打報告」:「他最近在看《極權主義的起源》,是不是離高考有點遠?」
周子其的爺爺將全家從農村帶到了城市,爸爸將全家從淮安帶到了北京。現在任務落到了他的肩上。
家人希望他能攻讀經濟學,進入金融行業賺大錢,但他真正熱愛的是歷史。
導演問他,你有沒有一種使命感?
他兩眼放光,引用宋代大儒張橫渠先生的話,表明自己的志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可后來,當導演開玩笑跟他說「女生可能會為了你銀行的工作而嫁給你」時,他臉上的笑容卻驟然消失了。
在理想與現實的抉擇面前,陳楚喬則尤為堅定。她形容自己是「不聽父母勸,硬要摸開水壺壁」的那一類孩子。
因為覺得量子力學、宇宙爆炸很酷,她不假思索地選擇了理科。可做作業的時候,卻傻了眼:別人花一個小時就能寫完數學物理作業,她花一個小時都在扣那幾道題。
高一說的話一語成讖:
被當作成年人的代價,就是必須為自己的每一項選擇負責。
但對一個16歲的孩子來說,犯錯又如何呢?她們還年輕,有的是大把的機會。
意識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藝術與文學后,陳楚喬選擇出國,站在了另一條賽道的起點上。
在與父母的較量中,李文婷最讓人感到意外。
父母希望她以后當醫生或者老師,安穩平淡地過完一生。可外表是乖乖女的她,內心渴望過一種折騰的人生。
她早就確定了目標,想學法律,或是信息工程。
社團活動中,她也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街舞社。脫掉校服,換上高跟鞋,撩起劉海。
她成為了內心中最想成為的樣子。
如果問我們的青春有什么共性?答案一定是
勇氣。
生活中充滿了不確定性,他們對待世界的態度往往不是熱愛,而是困惑。
但少年們依然保持著最純粹的冒險精神,不計代價地探索著未知。
就像初學走路的嬰兒,唯有經歷過踉踉蹌蹌,才能開始橫沖直撞。
轉眼到了高三,不管他們是否情愿,都不得不面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實。
周子其終于學會了語文老師口中的「妥協」:「當我想熱血沸騰的時候,我還是會熱血沸騰一把。但大多數時候,我還是該干啥就干啥。」
國外大學重視實踐項目,陳楚喬便一邊奔走于語言補習班,一邊籌錢、借道具,拍攝微電影。
李文婷依舊勤勤懇懇地學習,但爸爸總是告訴她不要驕傲,她會習慣性地把自己看得很渺小。
終于到了高考這天,整整三年的時光,被濃縮成了短短兩天。
周子其考上了北大歷史系,但卻沒有想象中那么高興。他形容大學四年時光,是一個幻滅的過程:
他發現自己終究只是一個普通人。
大學畢業后,他去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經濟學。那個曾經想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少年,在美國街頭侃侃而談著股市。
陳楚喬順利考入紐約電影學院,繼續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但畢業后一個月,被問起初入社會的體驗時,她猶豫了一會兒說:「跟我想得有點不一樣。」
李文婷考入了首都經貿大學精算專業,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表講話時,她已經沒有了當初剛到北京時的膽怯,自信地介紹自己:
一個在蕓蕓眾生之中而又與眾不同的我。
順利跨過了高考后,一個嶄新的挑戰,又正等著他們。
紀錄片至此戛然而止,無數觀眾好奇三位主人公的現狀,導演卻回應:
周子其以后是賺大錢了,還是去當歷史老師了,對觀眾來說真的有意義嗎?
是啊,沒有意義。
《真實生長》提供的不是北京中產如何走上人生巔峰的標準答案,而是在社會與學校的變革中,普通人的心路歷程與成長。
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如何激發內心的驅動力。
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中,我們該如何找到理想與現實地平衡點?
如何不顧一切地奮力一搏?
亦或者,如何姿態優美地學會妥協?
每一個進退兩難的抉擇、漫漫征途中的困惑、破繭成蝶前難熬的深夜,都是真實生長的樣子。
最重要的是,生長是不會停止的。
與命運的每一次較量,都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圓滿。
作者:李耳耳
校對:秋秋
監制:眠去
出品:麥子熟了工作室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