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晴教授 北京大學新聞網 圖
著名歷史語言學家、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段晴教授因病于2022年3月26日凌晨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逝世,享年68歲。
26日,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發布的《訃告》介紹,段晴教授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她畢生致力于中古伊朗語、梵語、巴利語、犍陀羅語等相關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嚴謹求新,孜孜育人,在印度學、佛教學、絲綢之路文獻和梵文貝葉經等研究領域成就卓著,享譽國際學界。
段晴教授祖籍山西,1953年5月生于北京。1971-1974年就讀于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1978-1982年師從季羨林先生、蔣忠新先生專攻印度學,獲得碩士學位。后赴德國漢堡大學師從R. E. Emmerick教授主修伊朗學,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
1987年段晴教授學成歸國,在北京大學任教,講授梵語、巴利語、犍陀羅語、中古伊朗語等語言及相關文獻課程,以赤誠之心、奉獻之心、仁愛之心投身教育事業,為培養冷門絕學領域的優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2018年,段晴教授帶領梵巴語教學團隊獲評北京大學優秀教學團隊。2022年1月,她領銜的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方語言文化教師團隊”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介紹,段晴教授傳承季羨林先生、金克木先生建立的學科傳統,為我國東方學科的發展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她主持建立了北京大學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對西藏梵文貝葉經和新疆出土梵語、胡語文獻展開研究,整理校勘出多部久已失傳的佛典文本,研究成果匯集為叢書出版。段晴教授帶領團隊與泰國法身寺法勝大學合作開展“北大-法勝巴利佛典漢譯項目”,多次帶領師生赴泰國合作譯經,啟動了我國的巴利三藏漢譯事業,目前已翻譯并出版《長部》(2012)和《中部》(2021)。段晴教授還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新疆絲路南道所遺存非漢語文書釋讀與研究”,以及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專項學術團隊項目“敦煌藏經洞及和田地區出土于闐語文書釋讀與研究”等,帶領團隊整理我國多家博物館收藏的西域文書,取得豐碩成果,在國際刊物上大量刊文,在該領域發出了中國學者的聲音。
此外,段晴教授數十年來筆耕不輟,撰有《波你尼語法入門》(2001)、《于闐·佛教·古卷》(2013)、《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域文書·于闐語卷(一)》(2015)、《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藏佉盧文尺牘》(2016)、《于闐語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2019)、《神話與儀式:破解古代于闐氍毹上的文明密碼》(2022)等多部專著,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填補了東方學研究領域的多項空白,代表了該領域的國際前沿水準。研究成果多次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科類)二等獎。2021年10月,伊朗駐華使館特向段晴教授頒獎,以表彰她在中國伊朗學研究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早前發布的文章介紹道,1978年,北大恢復研究生招生,段晴老師開始跟隨季羨林先生學習梵語,她不禁感慨自己的幸運。讀《大唐西域記》,關注梵語貝葉經,在對梵巴語言的求索中,季先生那句“沒有新東西,就不要寫”的警言時常像“緊箍咒”一樣縈繞在她耳畔。她說:“北大從兩個脈絡注入了我的靈魂,一個是打造了我立世的觀念,還有一個是成就了我的學術。”
在北大求學時養成的良好的自學習慣使她學有所成,解決了于闐語研究方面的一系列問題。段晴教授就這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步步向上攀登。她在幽默風趣的敘事中以一句“我真的做到了”回應彼時師者的期待,更勸誡臺下的年輕一輩“沒有新的東西不要寫,沒有新的發現就不是學術”,在精絕的學術領域中砥礪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