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這是一條至高無上的原則,也是一切兵法的核心思想。萬老師認為這是一切學生工作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也想談論兩點:一是攻心而非誅心,二是攻城而不屠城。
1.
攻心而非誅心
我們為什么經常會首先想到攻城,而不是想到攻心?
因為攻城是體力活,是機械動作行為,是更簡單粗暴的,說白了就是更不用動腦子。
而攻心是思想活,是需要研究學生的心理思索學生的動機,還要和學生換位去體會學生的感受,然后還要去琢磨怎么對癥下藥,最后再采取行動措施。這比舉起教鞭就打、張開喉嚨就喊復雜多了。
所以攻心是一個“慢教育”的過程,可能一個問題要很長時間的持續“進攻”才能見到效果,但是一旦見效,就是“治本”了。
《一聲嘆息》記敘的鄧婕同學的改變,就是典型的“攻心”事例,萬老師經過近一學期持續有意識地對她微笑、堅持溫和的要求她完成作業、課上肯定她回答中對的部分,就是這近一個學期的持續“進攻”,攻破了那扇緊閉的心門:學習成績能及格了,臉上燦爛的笑容回來了......
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詞:靜待花開。其實我們在面對學困生時,確實要有靜待花開的態度,但是“靜待”不是不作為,“攻心”就是“靜待”過程中必須要做的事情。網上有一句對靜待花開的解讀:靜待花開,不是對過程的不作為,而是堅持努力付出,然后對結果的不強求。
是啊,鄧婕考六七十分的分數,不能說是優秀的成績,但是萬老師能夠讓她從不學習到考及格,是一個優秀的老師。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讀了這章,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攻心是改變學生心靈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悟的過程,學生心智還不成熟,所以在有一些關鍵的時候、關鍵的地方,教師使點力,學生的心靈塑造就有了正確的方向。
攻心而非誅心,就是度的把握了。
要攻心,首先教師要把握住自己的心:有愛心、有公心、有耐心。把握好了度,攻心這一劑“治本良方”就能“藥到病除”。
2.
攻城而不屠城
攻城為下,其實是提醒我們不能“甚好之”,教師是強者,學生是弱者,攻城就有“恃強凌弱”之嫌。
“佯攻”還是可以的,且有時是需要的。一邊佯攻城,一邊真攻心。
萬萬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屠城”。
有時候我們怒火上來了,又沒有意識要管理自己的情緒,因為某個同學的問題對全班同學大發雷霆、施以懲罰,結果就會師生離心離德,害莫大焉!
2021年12月18日,溶江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