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臺思維創新產教融合模式
賀代貴
(刊載于《湖南日報》2022年3月26日07版)
平臺思維,就是一種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現代產業發展和職業教育的跨界性決定產教融合的平臺化發展方向,以激發教育形態、產業形態與治理形態創新,實現跨區域、跨學科、跨組織的全方位協作,為產教融合深度發展創新交匯點,夯實支撐點。
一般而言,職業教育具有地域性特征,平臺創新可破解地域性局限;職業教育具有互動性特征,平臺創新可構建學校與產業的互動生態;職業教育具有開放性特征,通過平臺創新可以彰顯職業教育內在屬性潛能。因此,以平臺創新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拓展社會服務的必然要求,是職業教育提升產業支撐的現實選擇,是職業教育實現自身價值的規律遵循。那么,如何以平臺思維推進產教融合模式創新?筆者認為,必須破除產教融合“兩張皮”痼疾,破除思維認知層次、認知范圍局限化弊端,樹立大職教觀、拓展全局視野,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供需關系上要破除“兩張皮”。目前,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兩張皮”仍未有效解決,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不能很好匹配。一方面要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無縫對接。另一方面,要通過產教融合,讓企業進校園,行業企業專家進課堂,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
頂層設計上要破除“碎片化”。職業教育改革不能單打獨斗,需要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緊密關聯。在教育內部改革中必須把職業教育、本科教育、成人教育關聯起來,體制內與體制外關聯起來,實施一場全面、系統、多維的改革實踐。重點突出辦學體制、管理體制、經費投入體制等改革,還要涉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等多個教育學段,民辦教育、職業教育、非學歷教育等多種教育類型。
優化培養上要破除“唯書本論”。通過產教融合,建立專業動態調整和內涵提升機制,構建符合產業標準和產業創新的人才培養標準、更新教學內容,確保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與產業、產業鏈、產業集聚發展的技術深度融合。推進校地、校企共建產業學院、實習實訓基地、合作創新平臺,實現校企深度合作、平臺資源優勢互補,合作方式線上線下,人才培養與產業創新的契合度、支撐力大大提升——
突出創新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通過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主體培育、成果轉化激勵以及創新環境優化等政策,堅持市場化、產業化、企業化發展方向,聚合專家、項目、資金優勢資源,實現學校與地方企業需求有效對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學校要通過平臺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實現學校與產業同向發力、共贏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及時向產業轉移轉化。政府要支持學校與產業骨干企業深度合作,整合互補性資源,共建產教園區、科創新區、研發基地、轉化中心,打造創新綜合體,促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
突出多元辦學格局的體制構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平臺創新破除多元主體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壁壘,構建起能平等、及時地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和參與偏好的嶄新格局,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治理創新提供多元主體參與的技術支持及平臺支撐,形成外部性要素輸入與內生性發展相協調的創新發展格局。龍頭企業和學校要在戰略性領域試點建設產學研融合平臺,依托重大科研任務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建立企業與學校高水平人才流動機制,為引進龍頭企業行業專家提供現實條件。
突出職教服務產業的內驅動力。通過平臺創新打破信息靜態模式,構建學校專業與產業、專業群與產業鏈、學校與行業同治互動格局,推動行業與企業、市場組織等其他主體參與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職業教育賦能產業補鏈、延鏈、強鏈的生動實踐,讓職業教育找準方向、明確目標、實現發展,釋放職業教育發展內驅動力,實現職業教育自身的社會價值、地位和作用。
(作者系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