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華松
廣東省體育局和廣東省教育廳近日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在全省大中小學校開展體育素質評價,評價結果直接與學生畢業及升學掛鉤。針對高中學生的規定尤其嚴格,原則上,體育測評成績不合格者不能畢業。
對此,部分家長頗有微詞,“我的孩子體育不行,就不能高中畢業了嗎?”“我家孩子從小就胖,沒有運動天賦,但他文化課好,憑啥就不能上大學?”
對于上述質疑,筆者不敢茍同,體育不行就可以成為不重視體育的借口?知道體育是孩子的短板,不是想辦法修補,而是選擇逃避,這是積極的立場與姿態?孩子不喜歡運動,難道是天生的?家長捫心自問有沒有花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帶孩子一起運動、激發其運動細胞、培養其運動習慣呢?
有調查顯示,長期擁有運動習慣,不但能明顯增強運動者的體質,還可養就開朗、活潑、外向的性格,社交能力也相對較強。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于2019年引進網棒球課程,向在校學生提供網棒球社團課。圖/新華社
對于當下的中學生和大學生,筆者的總體感覺是他們花在運動上的時間并不足夠。面對中高考的壓力,很多孩子終日忙于學習與刷題。前幾年,我經常去家附近的一所大學打籃球,但最近兩年少去了,因為經常偌大的籃球場上,打球的人屈指可數,找不到可以一同打球的人。
現在,迫于各種壓力,很多年輕人選擇在圖書館或自修室里度過,忙于各種考證與考級,為不可預知的未來增添砝碼。他們的共同點是勤奮、上進、忙碌,朝著社會給他們標定或預設的各項指標務實靠近,沒有或鮮有時間運動,他們算是標準的“卷族”。他們對目前的狀態普遍不滿意,不少人覺得他們目前忙碌的事并非他們真正喜歡的事,但卻少有選擇的余地,“意義貧困”是他們面臨的普遍問題。
如何緩解他們內心的焦慮,讓他們回歸活潑奔放的陽光少年?筆者的建議是多參加體育運動,用體育活動填充和豐盈他們。
在學校層面,體教融合、強健身體應該成為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根本宗旨之一,中小學校長要像重視文化課一樣重視體育課,要像電影《我的體育老師》的結局那樣,用體育照亮孩子們的內心,激活孩子們的熱情,兌現孩子們的理想。
在政府層面,則要加大對體育事業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有關部門做好體育類用地的規劃與建設,從城市到鄉村,從市、區到街道、社區,讓各類型體育場地和體育設施觸手可及,給廣大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體育場地。
總之,“體育與畢業掛鉤”的規定,雖略有“強迫”的成分,藉此使孩子們與家長們重視體育、熱愛運動,但這種“強迫”是善意的“強迫”,是有良好初衷的“強迫”,歸根結蒂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這樣的“強迫”,不妨來得更多一些!(作者是廣州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羊城晚報時評投稿郵箱:wbsp@ycwb.com)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 羊城派
責編 | 傅銘途 李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