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教育方面又出了一個重磅政策。
北京的東城區、西城區在5所中學做試點,學生滿足一定條件,有3年學籍,綜合素質評價等級達到B及以上,地理和生物的學業考試超過一定分數,就可以報名。如果報名人數少于學校招的人,那就全部錄取。如果報名人數多,那就由學校來決定錄取誰,比如面試或者參看學校對學生的評語。這里就不需要中考成績了。如果不錄取,可繼續根據中考分數來參加其他學校的錄取。這5所高中在東城區和西城區屬于教育質量靠后的中學。
在2021年,國家雷厲風行地執行了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這個雙減政策是各地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求很多部門聯動,每半個月向上匯報一次。許多大型培訓機構紛紛轉型,不做K9,甚至K12的校外培訓了。
不過,這件事好像并沒有把學生和家長從焦慮和培訓中解放出來。政府的官方網站下的評論,充滿了家長各種憤怒的指責。學生該上的培訓好像并不少,只是原先可能是數理化,現在變成了音體美;原來是大型機構的課程,現在變成了地下機構的課程;原來是大班課,現在變成了一對一。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家長在培訓上花的錢更多了。
原因是中考和高考。現在家長對中考特別焦慮,原因是中考會分流一部分學生去職高。政策上是5:5,去年教育部重申這個數據的時候,讓北京家長們又是揪心了一把,事實上很少有省份達到5:5。不過,北京家長在孩子教育上投入很多,即便是30%的比例入職高,他們心里也不舒服。雖說有些職高的崗位不錯,收入也不錯,但中國傳統文化是讀書,而且從總體來說,職高畢業生的社會地位和收入都不如大學生高。
北大國發院的姚洋教授曾經公開呼吁,中考不要分流。他說了幾個原因。高考幾乎人人都可以上,高的省份達到了90%的上大學比例。確實,錄取線最低的只要150分,120分,幾乎是閉著眼睛上大學。而中考反而分流的人更多,平均有接近40%的人被分流。這個不符合學生的發育情況,也不符合我國現在的產業情況。男孩發育比女生晚一點,初中是男生青春期的時候,思想都沒有定型,但中考就決定他們的命運,稍微早了一些。其次,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對工人的文化程度要求更高,應該允許學生多讀一點書。
我也贊同姚洋教授的做法。到高中分流,而不是在中考分流。
不過,中考不分流也會有其他問題。最大的問題,高中的學習跟初中有很大的差別,對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認真程度和智商的要求比較高,很多人在高中會跟不上。如果中考不分流,會不會出現這種現象:高中老師沒法教課?現在某些大學是有這種情況的,老師講的學生聽不懂。
我自己認為,第一,雖然沒有中考,但有綜合素質評價的等級,如果都在B級以上,學生的學習并不差,學習態度也不差,所以不好教,估計不太會出現。第二,我不知道北京會不會搞配套的,比如高中分流,一部分學生去讀職業學校。到了高二的時候,有些學生感覺學習跟不上,但可以選修一些職業技術方面的課程,為去職校做準備?,F在的職校也是大學本科,不單單是???。我覺得那時學生看清楚了,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中國的學生和家長進入了一個焦慮狀態,需要層層解壓,從幼升小,到小升初,再到中考,雖然還有高考、考研和就業的問題,但總的來說,讓學生在青春期之前解放了出來,這個也是無奈中的最優解了。
為什么說無奈?因為這個焦慮不是教育造成的,而是全社會焦慮在教育上的集中體現,因此,教育顯得很難,也解決不了這個焦慮問題。但是,如果能稍微延緩一些,讓孩子能找到自我,能發展一些個人的興趣愛好,這對他今后的成長是有利的,也許社會的整個焦慮會好一點。
拭目以待這個政策的效果和走向。